明清城墙“申遗”文本:将展现古代建制及南北特色
中新网南京3月9日电 (记者 朱晓颖)9日,中新网记者从南京市文广新局相关部门获准独家采访并获知,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文本正做最后修改,拟于3月底前提交国家文物局。“申遗”文本将细说中国明清城墙根源,折射古代国家建制,体现南北特色。
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文本调研、形成耗时多年,共五六十万字。
“城墙序列”透露尊卑建制
目前申报“队伍”含中国6省8城,“城墙序列”包括都城(江苏南京城墙),府城(陕西西安城墙、浙江临海台州府城墙、湖北荆州城墙、湖北襄阳城墙),州城(安徽寿县城墙),卫城(辽宁兴城城墙)以及皇城(安徽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
南京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从都城到卫城的“城墙脉络”,代表中国明清时期国都、地方州府的城墙尊卑有序,不越建制雷池。
城墙规模、费料用材都能体现国家权力构架。如,明朝国都南京修建明城墙,在世界规模最为宏伟,京城城墙(不含外郭)长近36公里;责任追溯机制最严厉,城砖上刻有地源、匠人名字,责任“包干”到人。
“南北形态”折射文化各异
中国8座申报城市古城墙,具有浓厚南北地域色彩,体现人文差异。
“申遗”文本起草人、主持者,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告诉记者,北方是儒家文化诞生地,讲求周礼,又地处平原,因此,北方城墙形态四方规整,中轴对称。而南方流行道学思想,讲求天人合一、顺势而为,同时地处丘陵、河谷,所以南方城墙依山傍水,顺应自然。
南北城墙取材也是因地制宜。古代曾出现夯土墙、泥巴墙,至明清,城墙“升级”为坚固防御工事。如南方爱用高岭土制砖、以条石做地基,浙江临海城墙甚至还具备抗洪能力。
“软件硬件”讲述城墙内涵
“申遗”,非如想象中单单申报城墙“物质”本体,其建造工艺、审美艺术、交通设计等“非物质”内涵,都在申报之列,体量浩大。
贺云翱介绍说,明清城墙巍然耸立数百年不坍塌,墙体不开裂,砖块粘合剂强度甚至比现代水泥还牢固,这是先民的独特工艺。古代城墙通过城门沟通城内、乡下格局,关联设计也是城墙要素之一。“城墙上有美”,城楼、角楼、牌匾等设计,体现古人在城墙建造中独特审美理念。
南京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甚至连城砖上刻名、质量追溯责任制,都成为申报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今对话”汲取国际经验
数百岁“高龄”的明清城墙,不是玻璃柜中冷冰冰的展示品,它是现代生活中活生生的、可触摸的“对话体”。
“别孤立城墙,关注城与池、城与环境的关系,打开古城墙与现代文明对话窗口。”一位以色列专家的建议被吸纳,在“申遗”文本得到重点体现。
南京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明清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已整整十年,期间,研究者奔赴欧洲、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实地考察,与国际军堡委员会已申报成功的著名古堡进行比对,不断提高中国城墙的“国际”身段。
为“申遗”奔波十年,贺云翱感慨万千。他说,中国历史上,至少曾有6000多个城市建有城墙;如今,现代都市主城区仍保留城墙的城市不到20个,保存完整的不到10个,凤毛麟角,极其珍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一次契机,让中国古老城墙重现历史尊严和经典,向全世界民众展现中华先民独特创造和荣光。(完)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