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明城墙跑马拉松 就地取材兴古镇

23.10.2014  18:06
 

建筑师在宁献计古迹翻新

本报讯  明城墙上跑马拉松、废弃冷却塔摇身变博物馆、老厂房改为拆卸式住宅……22日,南京规划建设展览馆迎来省内外建筑设计师,他们探讨在历史遗迹和即将消亡的古镇上搭建现代建筑,古为今用,创意迭生。

南京两大文化地标“明城墙”“梧桐树”成为设计师争相采用的原型。东南大学设计师周志达以城墙为马拉松赛道,城墙断口处用充满氦气的悬浮气囊连接,举办半程马拉松比赛,以此推动明城墙的利用;设计师薛梦成利用梧桐树生长产生的中空区域,搭建多功能玻璃方盒,供人行走和休憩,并将街道串联起来,赋予街道新的活力。

南通余西古镇建镇1300多年,因生产蓝印花布繁荣了几个世纪,如今镇上只剩下几百位老人,日渐凋敝。南通四建设计师戴夕华说,“我们设计在原有的印染厂房结构上,应用现代建筑材料,建造生活馆、艺术工作室、青年旅社,呼应古镇整体风格,可以将这些即将消逝的文化保留下来,也为集聚人气、复活城镇起带动作用。”而这种改造大多就地取材,并非像仿古建筑般大兴土木,已经进入启动阶段。

不少创意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东南大学设计师艾智靖设计“微排未来屋”,30平方米的房子拼装只需16天,屋顶有太阳能电池板,一年可以产生5000度电,墙面使用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相当于2米砖墙,造价每平方米只有1万元。“它可以实现不同形状、不同功能的定制和组装,平时设计成休闲场所,自然灾害时,用于遇险应急。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董卫说,西方在城市化率达到50%时,开始向小城镇发展,江苏城市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在向新型村镇转型中,有大量的历史遗存、古村镇亟待保护和开发,设计师要在历史空间的开发上多动脑筋,结合地方区域文化特色,建出具备可操作性、高识别度的建筑。

倪方方

2014年10月23日《新华日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