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河汽车:近半世纪的品质追求

01.09.2015  14:49

    2015年8月,在昌河汽车景德镇工厂,经过许师傅的最后一道检验工序,又一辆北斗星下线。许师傅的父亲是昌河汽车最早一批的技工,许师傅从小在工厂社区中长大,毕业后也进入昌河汽车工作,和昌河一起历经40余年的荣耀与辛酸。通过许师傅讲述,一个老牌汽车自主品牌的成长历程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一辆昌河牌大客车   1969年,昌河飞机制造厂在千年瓷都景德镇落户,因当时军品生产任务的不足,昌河人将目光投向了正处于开垦期的中国汽车工业,并于1973年生产出了第一辆昌河牌大客车卖给了用户,产品第一次为昌河带来了效益。许师傅回忆说:“计划经济时代只有产品没有商品,军工企业当时只能偷偷摸摸地干民品,昌河的那次从产品到商品是惊险的一跳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从此走上一条汽车生产的道路。”   80年代初期,基于“军转民”的国家战略,拥有客车制造经验的昌河工厂取得了试制微型车的任务。许师傅回忆说:“那时我国在微型车领域是一片空白,昌河订购了一辆日本铃木ST-90V微型客车和相关的技术资料,边学习边生产,逐步克服汽车设计、试验和先进工艺技术的障碍,历时3年总装出首辆微型客车,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辆自己制造的微型车。”正是这款微型车的上市让昌河真正走上汽车发展道路;同时,昌河将汽车赚得的赢利大量贴补到直升机的研制上,为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形成了军品民品比翼双飞的局面。军民结合是双向的,军工生产是高科技产业,许多工艺、技术、管理也促进了汽车的生产,提高了汽车的质量。   随着90年代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对于微型车有了大量需求,昌河也在这时选择与日本铃木公司建立了昌河铃木合资公司。问及和铃木合作的缘由,许师傅解释说:“铃木公司是世界小车之王,产品品质优良、经济耐用,昌河初期的汽车制造生产技术也大多取经于铃木,与铃木合作一是考虑到两者在工艺体系上的相似性,二是昌河对铃木在品质上近乎苛刻的价值认同,昌河希望借助铃木的领先技术进一步提升优势。”通过引进铃木公司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昌河的微型车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迅速迈上新的台阶,销量实现跳跃式攀升,跃居全国微型车主要制造企业前列。   中日合资昌河-铃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合同签字仪式   “后来,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昌河汽车在此期间却经历了军民品分离和被动整合、重组等波折,缺少支持,投入不够,没有能够跟上市场,多年不变的单一车型和落后的发展理念让企业力不从心。” 许师傅对于昌河汽车没落的评价颇为坦诚中肯,虽说兴衰起伏是大多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但在大批竞争对手涌进,汽车市场步入车型多元化、乘用车崛起的快速发展的关键时刻,这一跤昌河摔得太重。虽然在这几年中,昌河也主动求变,推出爱迪尔、利亚纳、派喜、福瑞达等产品,但未曾取得较大突破。但尽管如此,昌河汽车并没有停止对发展的追求,其立足自身实际,一直坚持在研发新品和进行产品改进改型工作,不断进行流程体系的完善,期待着企业的再次发展。正是这种对未来发展的执着信念,昌河保持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保证了昌河汽车职工队伍人心不散、体系不乱,也影响和稳定了昌河汽车的供应商、经销商队伍。   “2013年和北汽合作,昌河才再度走上稳步发展的快车道。”许师傅感受到与北汽的结缘让昌河清晰认识到和市场的隔阂,也帮助昌河突破了更多战略定位的障碍。据悉,在合作上北汽集团给予了昌河很多技术、管理、研发等各方面的资源支持,同时保证了昌河汽车在战略发展方面的自主权。北斗星X5、利亚纳A6等产品的改型改进,以及福瑞达M50从北汽的导入都来源于昌河汽车研发能力及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借助质量认证和质量监管体系等手段把关产品质量,让昌河再度受到市场关注和认可,销量实现同比的快速增长。    昌河新基地   昌河通过全方位的品牌梳理和市场调研,确定了全车型的发展战略,并把品质作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许师傅的介绍,了解到正在建设中的昌河汽车景德镇新基地设计配备了国内一流的生产设备和更为科技智能化的运营体系,提供品质和产量的双重保障。新基地规划年产45万辆整车和30万台发动机,一期工程将在年底投产,而昌河汽车发力乘用车的第一款紧凑型SUV“昌河Q25”也会在新基地进行量产,对此许师傅满心期待。   从建厂之初的军工理想到一步一步实现自主品牌的崛起抱负,一路走来,无论是辉煌岁月中收获的掌声和鲜花,还是沉寂后接受的批判与质疑,都是我国汽车工业赋予昌河汽车奋起的力量。正如许师傅所说:“昌河汽车正值壮年,将会再度助力中国汽车工业的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