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审计局积极创新取得三项成效
近年来,昆山市审计局牢固树立“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的理念,以审计创新为突破口,在组织方式、审计手段、制度建设等方面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实现监察审计网络“全覆盖”。牢固树立“反腐倡廉建设与经济建设两促进、共发展”的理念,在审计部门积极提议下,市委市政府批准在3个开发区、8个镇、17个重点部门设立监察审计室,通过发挥监察、审计“1+1>2”的相融互动作用,使对全市重要岗位、重点项目、重大资金的监督成为常态。同时,配套出台业务操作指南、工作考核办法等6项制度,开展8期业务培训,累计600多人次参训,监察审计干部100%实现持证上岗。此外,该局采用“跟班审计”的方式开展业务“传、帮、带”,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将监察审计干部编入审计组,三年中指导开展监察审计项目583项,监察审计室共提出审计建议565条,促进出台内控制度79项,纠正违纪违规金额254.65万元,充分发挥 “四两拨千斤”的整合优势。
建立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管理三大平台。工程建设一直是质量风险和廉政风险的高发领域。昆山市审计局注重源头管理,通过创新三大监督平台,将工程审计打造成为昆山审计的一张名片。一是建立工程审计第三方质量控制平台。建立与太仓市审计局的质量互通机制,每年抽取项目交由第三方进行复核,重点对建设项目审计程序的执行、造价定额的套用、工程量的计算、组价方式的合理性、变更签证的真实性等方面进行检查,确保项目质量有效提升。二是建立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动态管理平台。对审计项目建设、施工、监理、协审单位,主审、审计进度、审计结果及核减情况进行动态控制,由审计部门落实专人负责数据的录入和校对,给协审单位和其他相关管理人员分别预留单项(部分)数据录入口和查看登录口,便于多方共同掌握项目实施整体情况。特别是在市财政评审中心“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网上管理系统”平台中嵌入审计接点,参与对全市建设项目和协审机构的监督管理,实现工程审计“无死角”。三是建立协审机构质量管理平台。在建立“协审工程造价专家库”、与协审机构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推行“审前告知”三项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政府公共工程项目协审作业规程》和《政府公共工程项目协审考核办法》,细化对协审单位组织管理、工作进度、协审质量和职业道德遵守情况的考核,对违反廉政纪律或发生严重质量事故的协审企业实行 “一票否决”。该局依托三大平台,五年共完成政府公共工程建设项目审计1521项,送审金额112.23亿元,审定金额104.06亿元,核减8.17亿元,平均核减率7.30%,为昆山建设 “三大名城”保驾护航。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切实强化经济责任审计龙头作用。一方面,建立业务指标体系。深化“阳光交接”系列做法,创新出台国企负责人、区镇和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三大评价指标体系,拟定分类施审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管理办法,推广经济责任审计与投资审计、财政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相结合的“1+N”新模式,探索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方式。另一方面,构建培训长效机制。从日常学习教育入手,与纪委、监察局、组织部和财政局联合举办多次全市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能力培训班,对446名领导干部和财务主管进行专题培训和闭卷测试,向各区镇和部委办局领导赠阅审计普法材料近万册,促使出台《昆山市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能力培训实施意见》,形成领导干部履责能力培训长效管理机制。该项做法被昆山市委市政府授予机关效能建设“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