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邀请郑和后裔看“海丝”精品联展
郑和后裔在参观宝船模型。
“魏家琴记”铭木尺
除泉州、蓬莱、扬州、宁波、福州、漳州、广州、北海和南京9个“海丝”申遗城市外,记者昨获悉,目前还有12个城市也希望能加入到申遗大军中,江苏的苏州和连云港也在其中。 “海丝”九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一共展出五百多件套和“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珍品文物。昨天下午,郑和的第十九代后裔郑自海及其兄弟叔侄,受江南时报邀请一同来到南京市博物馆,参观了这个展览。江南时报记者程岚岚文秦怀珠摄 铭木尺,为造船而“生” 展厅里,一把满目漆黑、毫不起眼,已经碳化的尺子吸引了郑自海及其兄弟叔侄的注意。这是一把在龙江船厂遗址出土的明代“魏家琴记”铭木尺,说起这把尺子的由来,郑自海给记者讲了一个记载于景德镇一本家谱中的故事,这个故事史书上并无记载。 据郑自海介绍,明代尺子度量混乱,不同的地区,尺子的度量也不同。“当时景德镇造琉璃瓦,给朱元璋搭建皇宫的屋顶。结果等屋顶盖好后,朱元璋晚上却睡不着觉了。为什么睡不着呢?因为夜晚有风的时候,琉璃瓦屋顶会带哨子,风一吹就响。”郑自海说,朱元璋后来就查找原因,发现是因为尺子的度量不同,导致烧制出的琉璃瓦尺寸不统一,从而拼接上有缝隙。“于是,后来在造船的时候,为了明确船的尺寸,使船的各个零部件能够达到完美组合,朝廷出了这把尺。” 郑自海告诉记者,有史书记载,朝廷当时有部门专门统一发尺到南京所有造船厂。 希望南京以后能出土有外国文字的文物 看完九个城市的文物联展,郑自海感慨万千。他说:“福建、广州等地都发现了有外国文字的文物或墓碑,南京却一直没有发现,真希望南京以后能出土有外国文字的文物。” 公元3—6世纪,在南京建都的六朝政权为了建立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国家的友好往来,形成了以南京(时称“建康”)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海航线。此后三百多年,南京真正开辟了中国的海洋时代。而大明王朝的建立,则使南京再次成为世界航海事业的中心城市。尤其是郑和七下西洋,将海上航线的西端港口延伸到非洲东岸,见证了“海上丝路”由单向到多向、由线状到网状的发展过程,是延绵千年以上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拓展的极限和巅峰。 在郑自海看来,南京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无可取代。尤其是作为明代全国最大的海外贸易集散地,南京吸引了众多外国人到此定居和生活。“明代画家仇英的长卷绘画作品《南都繁绘图》,就生动地描绘了明永乐年间南京秦淮河两岸的盛况。图中各行各业云集,仅店铺和招牌就有一百多家。如果以后能有带外国文字的文物出土,或者是有刻有外国文字的墓碑出土,那就更能为南京在‘海丝’中的地位添砖加瓦了!”
编辑: 刘 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