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江苏:抗击艾滋,全社会在行动
(新华日报:2015-12-01)
艾滋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抗击艾滋病,不仅仅是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的职责,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为唤起更多的人关注艾滋病防治工作、关爱艾滋病患者,近年来在各地政府部门及省卫生计生委的倡导和扶持下,我省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他们为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消除艾滋病歧视,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艾滋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能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令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其它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后导致死亡。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也没有治愈艾滋病的有效药物或方法。自1981年人类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在这短短的30多年里,艾滋病传播迅速,在许多国家已造成灾难性后果。艾滋病只能预防而不能彻底治愈。目前全世界有369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每年新增感染者约200万。
我国自1985年发现第1例艾滋病病人(外籍)以来,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逐年增多。截至2014年底,全国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65万多例。其中,现存活感染者和病人50多万例,累计死亡15万多例。同全国情况一样,江苏省艾滋病疫情也呈逐步上升的态势。江苏省自1986年开展艾滋病监测检测工作,199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999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截至2015年9月30日,全省历年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18809例。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16190例,其中感染者10190例,病人6000例;累计报告死亡2619例。目前正在随访管理的感染者及病人13902例。
艾滋病在江苏的流行特点表现为:全省艾滋病疫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但其传播途径和流行模式日益多样化,传统因静脉吸毒而感染的比例大幅下降,艾滋病正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性传播持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尤其在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中传播上升速度明显,流行形势更加复杂。与此同时,人们的防护意识仍然相当淡薄,新型毒品、多性伴和无保护性行为等高危行为在年轻人群体中仍然存在。
专家指出,艾滋病感染者逐年增多,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许多人物质生活丰富,而精神生活空虚,导致吸毒人群增多;受西方生活方式影响,传统价值观改变,暗娼等性工作者人数增多;文化逐渐变得多元,“男男”同性恋逐渐浮出水面;网络带来交友方式的变革,家庭养育方式的改变及新型毒品不断出现等等,导致艾滋病感染者越来越多。
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
艾滋病的传染源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及病人,其主要传播方式有3种: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而一般的生活接触并不会感染艾滋病,所以艾滋病感染者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应受到歧视,如共同进餐、握手、在同一房间工作或学习等都不会感染艾滋病。目前性传播成为主要感染途径,尤其是“男男”(MSM)同性性行为已经成为严重的艾滋病感染途径。全国近5年哨点监测结果显示该人群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率在8%~10%之间,远高于一般人群和其他高危人群感染率,且安全性行为比例较低。专家说,因为“男男”性行为不同于异性之间的性行为,方式特别,更易感染。其次,“男男”性行为较少采取保护措施。“男男”性行为者在性活动中使用保护措施的意识比较薄弱。即便使用安全套,基于其性交方式,也更容易破损或滑脱。数据表明,男男无保护性行为比男女无保护性行为传播艾滋病的几率大10倍以上。
“男男”性行为危害非常大。一方面,男男性行为者常常性伙伴不固定,因而加大了感染艾滋病毒的几率;其次,限于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同性恋者难以公开自己的性取向,因而选择正常的婚姻生活方式,但不可避免处于双性恋的性行为模式,因此大大增加了女性感染几率,并增高了进一步扩散传播的可能性。
同样受到艾滋病严重影响的还有青少年学生。青少年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决定了他们愿意接受并尝试各种想法、观念和行为,其中也包括一些与感染艾滋病病毒相关的危险行为,加之对性的好奇、性知识的缺乏容易让他们受到艾滋病的侵害。国家疾控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青年人群艾滋病感染者中因性传播感染的比例是55.3%,2014年则上升到94.5%。被感染的青年学生中,“男男”同性传播比例由2008年的58.5%上升到2014年的81.6%。
志愿者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
由于前些年人们对艾滋病知识知之甚少,对其感染途径不十分了解,导致一批人意外感染。这其中还包括有一定知识文化的白领阶层、大学生等。如今他们纷纷参加志愿者队伍,成为抗击艾滋的积极力量。因为他们更能接近高危人群,了解圈内人的需求,更适合用自己的方式开展同伴健康教育,起到专业人士达不到的教育和干预效果。
南京的童先生就是其中一位。2008年3月童先生确诊感染了艾滋病,当年他只有34岁。他用“绝望”形容当时的心情,几乎一个月没有出门,并且悲观地觉得,自己再活5年就是奇迹了。 在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介绍下,童先生在确诊后的第一年加入了一个艾滋病人QQ群,结识了更多病友。2010年,童先生自己重新组建了一个更大的病友QQ群。 “目前总共有500多人。”童先生说,他将自己的电话、QQ群印在名片上,交给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以方便新发现的感染者找到这个群,他希望这个群可以让艾滋病感染者抱团取暖,多些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苏州的感染者老王,也是一位十分活跃的志愿者。本来老王有家企业,自己当老板。如今他把生意交给家人打理,自己一门心思从事志愿者宣传、教育、干预活动,“我要尽自己所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艾滋病的危害,挽救更多的人。”老王说道。在他多年的努力下,2014年江苏省苏州市第一家MSM社区组织成功注册,他还建立了20个小组在苏州各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徐州一对夫妇感染了艾滋病,“在那段日子里我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与爱人靠坐床头,精神恍惚,脑子里满是绝望……”他说,后来在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加入了“徐州阳光家园工作组”,并逐渐成为了骨干成员。就这样认识了一批病友,大家互相鼓励,搀扶着前行。2012年7月“徐州阳光家园工作组”通过全球基金项目审核,获得全球基金项目的资金支持。他们按照项目计划举办了艾滋病专家讲座,室内交流,景区游览,慰问病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尤其是针对新确诊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重拾生活的勇气,得到了病友们的欢迎和肯定。
与此同时,在南京高校也活跃着一支由学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许多同学遇到性、心理问题等,一般不会向老师、家长求助,更不会向医生寻求帮助,他们首先选择自己身边的人咨询。”今年上大四的小陈热心于校园开展性健康知识教育的志愿者,小陈说他们每年都要举办几十场活动,内容涉及到生殖健康知识、性困惑、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预防意外妊娠,方式有party、情景剧、游戏、讲座,让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其实大学生们在性知识、生殖健康知识方面还是非常缺乏的,我们开展这种活动非常受欢迎,我个人的QQ好友超过了800人。”
社会组织防艾队伍不断壮大
“十二五”期间,我省各地各有关部门结合地区和部门特点,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发挥各部门的协同作用,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普及,不断提高社会认知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积极引进多项国际合作项目,扶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正成为参与艾滋病防治的一支重要的非政府力量。国外的经验表明,全民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尤其是志愿者的积极参与,能让艾滋病防治工作事半功倍。我国政府建立了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主要支持社会组织开展高危行为人群的宣传教育、预防干预、检测咨询以及感染者和病人关怀救助等工作。这是因为艾滋病高危人群大多是性工作者、男男同性恋、吸毒者等特殊人群,他们本身就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地带”,行踪不定,行为方式异常,交友圈子封闭,疾控工作者及医务人员很难打入他们的圈内,工作阻力较大。他们被感染后,不仅身体和心灵备受折磨,还可能受到歧视,他们是最需要帮助和关爱的群体。
此外,艾滋病逐渐变成了一种慢性可控的传染病,许多艾滋病防治新技术,需要广覆盖、有效利用,比如患者需要终身服药,定期随访感染者,提供抗病毒、抗感染治疗,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救助等,而专业人员往往人手不足,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而志愿者恰恰能弥补专业人员的不足。
我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发到有组织开展活动的过程。早在2002年,我省就出现了首个由5人组成的专门为“男同”群体服务的草根志愿者组织——同天工作组。他们开通了咨询和心理疏导热线,宣传艾滋病知识,传播健康理念,为帮助高危人群远离艾滋,改变高危行为,消除社会歧视而努力着。
“江苏你我青少年健康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你我中心)于2005年4月在江苏省民政厅注册成立。这是我省首家正式注册的防艾非政府组织。负责人李澜介绍说,中心以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及权利为关注的重点,利用中心的服务平台为青少年提供性生殖健康及相关的信息、知识和医疗服务 。服务人群包括 :大学生 、中学生及职校学生 、宾馆 、饭店 、KTV 、洗浴中心等服务工作场所流动打工青年 、女性性工作者(FSW)、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等。
如今,有一大批学生、教师、医生成为“江苏你我青少年健康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业余时间,为高危人群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近3年来,“你我中心”与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在艾滋病高危人群中开展性病艾滋病干预工作,每年为约2000名FSW(女性性工作者)和1000名“男同”人群提供培训、宣传教育及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等外展服务。同时还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小组提供社区服务能力建设培训和技术支持。
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是在“中盖艾滋病项目”进入江苏以后。“中盖艾滋病项目”是中国政府与美国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合作开展的艾滋病防治项目,旨在项目实施地区降低艾滋病流行、降低高危人群的新发感染,并通过项目推动其它地区采取有效的艾滋病预防策略,是中国艾滋病防治整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目标人群主要是中国大中型城市艾滋病传播高危人群,包括男男性行为者、暗娼和静脉吸毒人群。
2007年,“中盖艾滋病项目”在南京实施,南京市有30家社会组织申请成为项目实施机构。其中MSM组织9家,FSW组织15家,IDU(静脉注射吸毒)组织5家,感染者组织1家。项目实施5年,各社会组织共动员检测高危人群3万人,发现HIV感染者700多例;关怀救助HIV感染者1300多人。共计举办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培训班80余次,培训社会组织骨干志愿者3000多人次;支持社会组织参加国家级培训和会议60多人次;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外出考察交流近100人次。2015年,江苏省积极动员全省社会组织申请国家建立的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以进一步支持我省社会组织开展高危行为人群的宣传教育、预防干预、检测咨询以及感染者和病人关怀救助等工作。
艾滋病防控措施全面落实
艾滋病威胁着个人健康和家庭和谐,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为提高广大群众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近年来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等传媒,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强化警示性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普及大众宣传教育的同时,关注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组织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场所、进工厂、进工地等各类活动。
“十二五”期间,通过不断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我省15至60岁的城镇居民、农村居民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知晓率均达到85%以上,吸毒人群、男同、暗娼三类高危人群的知晓率分别为96.9%、95.8%、94.5%;学生、流动人口、15-49岁妇女三类重点人群的知晓率分别为91.4%、90.0%、92.3%。
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提高病例发现能力。全省建有国家级艾滋病监测哨点92个、省级艾滋病监测哨点30个、性病区域监测点13个,每年监测各类高危人群近5万人,及时掌握全省疫情动态,为政府部门制定防治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全省艾滋病检测网络已扩展到1个省级确证中心实验室、18个确证实验室、13个市级筛查中心实验室以及687个艾滋病筛查实验室、1678个艾滋病检测点。通过不断扩大艾滋病监测检测网络、在医疗机构推行医务人员主动提供检测咨询等策略,全省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工作量年平均递增达20%以上,年检测人次数占全人群的比例超过11%,病例晚发现的比例出现下降趋势。
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全省已建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358个,每年为各类人群提供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近10万人次。全省37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收治医院,按照要求规范开展抗病毒治疗工作,省、市两级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组和专家组,认真履行部门协调、技术指导等职责,有效推进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基本形成了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点医院相互协调配合的省市县三级救治网络,健全了免费抗病毒治疗信息管理网络。
“十二五”期间,我省积极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等救助政策,努力消除对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庭成员在就医、就业、入学等方面的歧视,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了每个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民政部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艾滋病患者家庭纳入城乡低保,做好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对符合救助条件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给予相应救助。对符合条件的病人及时纳入抗病毒治疗,定期免费开展免疫功能检测、病毒载量检测等。建立社区管理病人、定点医院治疗、疾控机构技术指导的“三位一体”防治模式。
为解决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看病难、转诊难、手术难等问题,在中盖艾滋病项目的带动下,由南京先行试点,组建“阳光医生”志愿者服务团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提供方便可及的医疗服务,以医护人员的实际行动逐步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视。目前“阳光医生”志愿者服务团队不断壮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得到了国际组织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的高度评价,“阳光医生”志愿者服务团队模式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