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南京鼓楼让社区医院重获信任
(新华日报:2015-12-03)
12家社区医院牵手大医院组建医联体
南京鼓楼让社区医院重获信任
12月1日,省人民医院、鼓楼医院、中大医院和南医大二附院这4家三甲医院的院长,分别和南京市鼓楼区的12家社区医院签约成立医疗联合体。今后,鼓楼所有社区医院每天都有专家坐诊。鼓楼还将大量增加社区医生编制、增配药物,建设检查中心,全方位做强社区医院。
大医院专家下沉社区
鼓楼区集中南京七成优质医疗资源,辖区内有多家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当天签约的医院中,就有3家进入全国百强。通过大医院提升小医院,鼓楼一直在探索。
共建医疗联合体,大小医院的手拉得更紧。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试点期间,各大医院每周至少安排3名相应科室专家,到鼓楼社区中心坐诊,明年实现每个社区医院每天都有专家门诊。专家到社区,社区医生跟班学习。同时,每个社区中心每周派医生到三甲医院,在门诊跟班,参加院内查房。双方将建立转诊绿色通道,社区中心实行首诊科室、首诊医生负责制,跟踪病患健康信息。建立医疗资源畅通机制,开通部分专家社区预约通道,其中省人民医院将把挂号终端机放到合作的社区中心。
鼓楼医院院长韩光曙认为,鼓楼医院和社区中心组建医联体,大医院专家坐诊社区,方便居民家门口看专家,将有力推动分级诊疗。眼下的医疗资源分配,就像走在没有红绿灯的道路上,动辄塞车,而分级诊疗就是有序流动。
“让医疗资源加快流动,需要超越结对帮扶的松散合作。”鼓楼区卫生局局长唐伯才说,不管哪种类型的合作,背后的利益机制才是真正推手,政府应尊重规律,因势利导。
南医大二附院的康复科就是幕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中心。其医护团队四成人员来自社区。今后3年内,社区医院其他人员要到南医大二附院轮训。康复中心成立一年多,48张病床早已饱和。南医大二附院全科医学中心主任李云涛介绍,社区首诊的落实比例肯定会增加,大医院向社区让渡资源,就是为未来储蓄红利。
社区医生可坐诊大医院
社区医生待遇不高、缺乏职业成就感,各地社区全科医生招聘难。社区医院要留下患者,就要先留住医生。鼓楼区幕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公丕裕说,五六年前,卫生中心常年有30多位求职者等待岗位,现在一个都没有。眼下,社区医生干好干坏收入一个样,有的全科医生不履行首诊职责,患者来了,没说几句话,就把人家转到大医院。
鼓楼将改革现有分配政策,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力度,绩效工资允许重点倾斜,鼓励超额劳动获取相应报酬。该区将拿出医疗收支结余的60%用于二次分配。
让社区医生有职业上的晋升通道,鼓楼和4家三甲医院正酝酿突破性政策,不仅让大医院专家“下得来”,而且让社区医生“上得去”——他们只要通过大医院的考核,就能到大医院挂牌坐诊。华侨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凤在省人医进修过两年,曾在该院单独急诊值班。她说,以后全科医生水平上去了,医院无论大小,都只是平台,医生自由流动。对他们而言,工作场所的不同,不代表医疗水平的高低。如果社区医生坐诊三甲医院,会胜过一切宣传,自然会增加老百姓对社区医疗的信任度。
鼓楼将保证全科医生编制,今后3年将连续扩编。今年新招50名全科医生。几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有些岗位有五六个人报名,社区医生前景被看好。
建检查中心共享资源
社区医院药物和检查设备不足,有些患者在社区看病,还要到大医院检查、开药,他们宁可直接去大医院就诊。按国家规定,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晋级必须先下基层,有的医生下到社区却没法看病了,因为社区没有那些开习惯的药。
社区医院用的都是基本药物和医保药物,不到1000种,而三甲医院能开两三千种药物。明年起,鼓楼将在社区有序增加三级医疗机构常用且社区需要的治疗药物。除了补充西药,鼓楼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要设立中医科,提供至少6项中医药服务,两项特色中医药服务。
这两年,鼓楼已投入1000多万元,购置社区医疗设备。未来5年,该区将建设放射(影像)、检验两大中心,打破社区设备瓶颈。各大医院都有一套检查体系,受各种限制,医疗设备只能提供给自己的医生用,只给自己的病人用。唐伯才介绍,建设两大中心,或依托大医院设备,或自己上马买设备,不管采用哪种模式,都将冲破壁垒,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记者 颜 芳 通讯员 朱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