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华使用毒气2091次 在南京进行细菌活体试验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展开了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北碚区档案馆经过多年努力,收集到抗战时期日本新闻出版刊物中所记录的大量资料。昨日,重庆晚报记者从北碚区档案馆获得独家消息,重庆在抗战期间曾遭到日军生化武器袭击。
在华使用毒气2091次
24日,记者来到北碚区档案馆,该馆副调研员孟延风展示了一张摄于1937年9月17日的照片,记录下淞沪会战中的一个场景。图中是3名头戴防毒面具作战的日军机枪手。
据悉,这张照片来源于当时日本国内媒体记载的《支那事变日志》中标题为“对敌人释放毒气”的一篇文章。文中写道:“这是十七号和十八号两天在罗店镇方面的战斗,我方浅间部队对敌方使用了毒气,这是国际法严厉禁止的野蛮行为。”
孟延风说,日本随军记者的记载说明,他们知道毒气战是国际公法禁止和谴责的行为,但仍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8年的抗日战争中,日军先后在中国14个省市、77个县区,使用毒气2091次,造成我军8万多官兵伤亡。
在南京进行细菌活体试验
在北碚区档案馆发布的照片中,其中一张是一幢千疮百孔的楼房,位于现在江苏省南京市中山东路305号,它曾是日军的细菌实验基地,由日本细菌战犯石井四郎带队建立的。1939年4月,日军在这里成立了荣字1644部队。
据记载,该部队共有1500多人,曾在南京等地进行了长达五六年的细菌试验。他们以中国平民、俘虏的抗日志士为对象,进行活人体试验,培育出鼠疫、伤寒、炭疽、疟疾等20多种病菌,月生产鼠疫跳蚤5公斤。
梁平遭遇生化武器袭击
抗战期间,中国多个城市遭受日军生化武器袭击。昨日,北碚区档案局局长冯琰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在我们收集到的资料中认为,日军在重庆大轰炸的过程中,投掷了细菌弹。”
据《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轰炸研究》一书,1943年8月8日,9架日机袭击梁山(今梁平县),投掷爆炸弹20余枚、细菌弹10余枚。曾住在县城北门外的幸存者、骨科医生余承瑞老人回忆,日军投下细菌弹后,人们看见像白雪一样的东西从天空中飘下来,不知是什么,伸手去接,像棉花一样松软。县卫生所检测后发现是细菌弹,告知群众不准再吃生水,家里碗筷要消毒。
据悉,梁平县当年虽无病症发生,但第二年春夏期间,细菌弹散落区的家家户户都发病,个个发烧恶心,头昏气紧,身现红斑,严重者流鼻血而死。
在市档案馆,重庆晚报记者了解到,1941年12月8日,重庆市政府订立了防毒办法及草案,并实施了多项防毒措施。
重庆军民当年这样防毒
防毒队
为防止日军对重庆进行毒气袭击,由防毒处成立直属科办理中戍部队防毒,卫戍总部防毒连改为防毒司令部直属防毒中队,与此同时,还计划由地方筹划向防毒大队发派防毒器材。
此外,重庆市防护团内设立了防毒大队负责重庆的防毒事宜,防毒大队设立于重庆市警察局内,并且按照警察分局为单位,各设一中队,共计18中队。江北等县各设一中队,共20中队。
防毒警报
每个防毒队各设皮制的毒气警报鼓,以及若干盏两面毒气警戒旗警报灯。如果防毒分队明确发现敌机在某地施放毒气,就立即在毒气周围地区击鼓。
防毒队会在3分钟内击鼓3次,并在毒化区竖立毒气警戒器,夜间燃点毒气警戒灯,以通知市民。防毒分队发出警报后,会立即报告司令,派人通知毒袭区域防空洞洞长,指挥本分队消毒人员实施消毒。
防毒设施
每个防空洞设置两重门幕,一层向内倾,一层朝外倾,中间是准备好消毒药品的防毒通道。每次毒气警报或管理员认为附近有可疑毒气弹时,就会放下门幕。随后,洞长便开始处理消毒事宜,等消毒完成后再出来,或组织市民从其他洞口出入。
消毒措施
当时,防护团团员、空袭服务总队队员都有传递毒气警报和消毒义务,医护委员会负责毒伤医疗救护。医护委员会下属重伤医院、救护站、救护队、担架营等,同时,担架营还指定100名经过防毒大队防毒训练的人,负责毒区内中毒群众的救护。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