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街头偶遇的女子送他棉袄 陕西小伙22年后报恩

16.04.2015  13:57

丁向阳夫妇和肖明夫妇,从左至右依次为:丁向阳、丁向阳丈夫、肖明、肖明妻子 李忠兰摄

22年前的一个冬日,外地来锡的他在街头偶遇她,因为看他大冷天衣衫单薄,她把刚给丈夫买的一件枣红色棉袄送给了他,并把举目无亲的他带回娘家住下。就这样,他们的人生有了交集,但没过多久便失去了联系。22年后的一个春日,曾经落魄的异乡小伙已是公司老板,和妻子一起找到了当年的恩人要报恩。

22年前,他和她素不相识

她送他棉袄,还让他暂住

时光倒流回 1993年底的一个冬日。24岁的陕西安康农村小伙肖明在无锡张泾街上,遇到了28岁的无锡女子丁向阳。肖明只是想着向对方问个讯,没想到对方看自己衣衫单薄、冻得瑟瑟发抖,干脆把刚在街上买的一件枣红色棉袄送给了自己。而那件花170元买的棉袄原本的主人会是丁向阳的丈夫。得知肖明在无锡举目无亲、身无分文后,出于同情,丁向阳干脆把肖明带回了港下娘家,让他暂住。

家乡远在陕西安康的肖明是怎么“流落”到无锡的呢?原来,那一年肖明刚从青海武警总队退伍。回想起那时情形,肖明说:“父母到青海来接我回家,但我觉得没混出个名堂,不想跟他们回去。”也就在那当口,肖明与父母一行三人在西宁火车站碰到了一个70多岁的男子,对方称可以帮助肖明在江苏无锡找份工作。一心想出去闯一闯的肖明没有任何犹豫,便跟随这个老人南下了。为了让对方帮忙找工作,肖明把身上全部的700多元钱给了老人。到达无锡后,老人安排肖明在张泾街上的一个旅馆住下,然后就不见了,身无分文的肖明只得自谋生路。

就这样,在旅馆外的张泾街上,肖明遇见了丁向阳,向她打听工作好不好找。看到肖明可怜无助,丁向阳带他回港下娘家暂住,一住就是十几天。后来,丁向阳又把他安置在姑妈家鱼池上的小屋里住了半个月。就这样,两人从毫不相识的陌路人,逐渐变成姐弟般的亲人。那件枣红色棉袄也陪伴了肖明好几年。

在丁向阳娘家和姑妈家住了一段时间后,马上临近春节,肖明便回陕西老家过年了。过完年后,他曾南下到广东打拼。

三进无锡,他爱上这城市

携妻异地创业,终于有成

如果说之前被人带至无锡,算是肖明第一次到无锡打拼,那么1994年4月肖明重返无锡,就算是第二次到无锡打拼了。这次又是在丁向阳和家人的帮助下,肖明在一个厂里做起了学徒工。“我当时给他买了被子,送到他厂里的宿舍。”如今已49岁的丁向阳对记者说。

后来一次打架的经历,不仅改变了肖明的职业生涯,也让他更加喜欢上无锡。“当时我和对方七八个人打了起来,我毕竟是军人出身,他们打不过我,但当时村民都说他们不对,合伙欺负一个外地人。”肖明回忆说,正是因为村民们公正的看法,让他觉得无锡是个讲道理的城市,更加喜欢上了无锡。

也因为这次打架的经历,肖明接触到了东湖塘派出所的民警,对方在了解到肖明当过兵、立过两次三等功后,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心:1994年下半年,肖明老家的乡政府收到了东湖塘派出所的来函,要让肖明去东湖塘派出所联防队做联防队员。此时,肖明刚结婚不久,他把妻子赵岩萍也带到了无锡。

后来又因为种种原因,1996年肖明回到老家当起了村支书,但没当几个月,他决定第三次携妻回无锡创业。最开始,他们的全部家当只有40元,两人决定先从小本流动生意做起,做的第一个小本生意是卖挖耳勺,从红梅市场批发后,骑着自行车在东北塘一带流动叫卖,一角两个,平均卖一个挖耳勺的利润是几分钱。后来又骑车叫卖过餐巾纸、卫生巾、小闹钟、水果蔬菜等,从卖水果蔬菜开始有了积累,后来有了几辆货车,就转向发展运输行业。2004年他们在无锡买了房买了车,真正在无锡定居了。

怕麻烦恩人,主动“失联

有了一定资产,就想报恩

就在丁向阳和家人帮肖明在无锡找到第一份学徒工工作之后,两人就逐渐失去了联系,“我不想再给他们添麻烦了,想着以后混出个样子再去找他们,而且那时没有手机、电话,联系也很难。

骑车上街叫卖小生意时,肖明夫妻也一直没忘记丁向阳和她的家人。“但是我们混得不好,不想去找他们,给他们添麻烦。”赵岩萍说。

2011年下半年,肖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无锡志强汽车运输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1万元,公司里有7辆小货车跑运输。2012年12月起,肖明的公司和一家上市公司合作,专门为其跑运输。去年一年,肖明公司的毛利润达到了600多万元。这时,寻找恩人成了夫妻俩议事日程上的事。

肖明说,现在他和妻子有了一定的资产,不用像以前那样为生活拼命奔波,“再加上我们40多岁了,一天天变老,就想着去找曾经的恩人。”“那个女恩人的脸一直印在我心里,那是一张最完美的脸。”赵岩萍说,她在丈夫第二次来无锡时见过丁向阳,去过丁向阳的娘家。

20多年后凭记忆登门拜访

想帮恩人女儿开运输公司

今年4月11日上午,肖明和赵岩萍先是开车去看了另外几个老朋友。后来肖明提议下午买点礼物,去丁向阳的娘家看看。虽然距第一次到丁向阳娘家已是20多年,但肖明和赵岩萍凭着原先的记忆,很顺利地便找到了港下里漍村龙低头丁向阳的娘家。见到丁向阳70多岁的父母后,对方一下便认出了眼前的中年男人就是当年在他们家小住过的小伙子。

丁向阳父母赶紧给住在山北新惠家园的女儿丁向阳打电话,接到电话后丁向阳立刻赶来。20多年没见,双方一见面话一下子说不完,一直叙旧到当晚11点。

肖明在当年受助住到丁向阳娘家的时候,就知道其实他们一家并不富裕,只是普通人家。丁向阳现在是锡宜高速交警大队单位食堂里的帮工,一个月工资不到2000元,丈夫是一名驾驶员。

为了回报丁向阳当年的恩情,肖明决定把家里一辆十几万元的汽车送给丁向阳一家,可这被丁向阳拒绝了。肖明随即又想了另一个办法,他决定帮助丁向阳26岁的女儿开一个类似自己公司的运输公司。(晚报记者 李忠兰)

短评

无锡缘”也是软实力

和那些同样受人恩惠、后来找到恩人报恩的故事相比,肖明的故事有着自己的亮点——他是选择了恩人所在的城市扎根创业,前后三进无锡、历时近20年努力终有所成就。

如果不是当年丁向阳那种完全本真的善心,也许肖明会与无锡再无交集,并带着对无锡永远的黑色记忆;如果不是东北塘那里的村民那种不欺生的仗义,也许肖明不会对无锡这座城市建立充分的好感;如果不是东北塘派出所民警给了他立足无锡的最初希望,也许肖明还没有后来坚定的定居无锡的信心。一切爱恨都有它的发端,丁向阳的善举算得上是肖明一生无锡缘的缘起。

如今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网络间、专家们都在探讨一个话题,未来一段时间内,各地区各城市的发展,似乎到了人口争夺战阶段——谁更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跨地区创业,谁才可能发展得更好。因此,肖明的故事虽是22年前的一次偶发,却有现实启示:最佳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环境,才会对那些积极上进的年轻人拥有无限的亲和力。一个个类似的无锡缘,就是构建和谐环境的基础,也是无锡在人口争夺战中可以信赖的软实力。

愿您能帮一帮身边的异乡客,愿更多的异乡客能有自己的无锡缘,安居乐业!(莫与名)

原标题:那位街头偶遇的善良女性给了他在锡创业的无锡缘 陕西小伙22年后寻到恩人报恩

编辑: 金勇、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