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系统治污 持续彰显环境之美
中国江苏网1月14日讯 “经济上去了,生态环境恶化了,那就得不偿失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为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经济新常态下,环境保护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究竟该往哪儿走?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上,用三个“清”指明了环境美的新无锡方向:空气更清新、水质更清澈、环境更清洁。
宣战污染源头:盼水晶天、森呼吸常驻
“水晶天的跨栏技术是有多差,连个年都跨不过?!”12日,锡城网友@导叨在微博上发表了对雾霾天的吐槽。刚刚过去的2014年,全市空气质量表现优异,特别是最后一个月,“雾霾元凶”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了近7微克/立方米,未出现大规模的区域性空气污染。可令人纳闷的是,2015年的头10天,竟出现7个污染天。8日,空气质量指数(AQI)飙升过200,进入重度污染,中午11时,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领导小组发布了新年第一个蓝色预警。
雾霾治理秋冬加强版一停用,蓝天白云应声减少,市民纷纷“霾怨”,环保部门很是无奈:“秋冬加强版的核心是临时管控措施,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青奥蓝、APEC 蓝,虽然美好却都不持久。”
临时管控措施不能常态化,锡城百姓如何才能守住水晶天、享受森呼吸呢?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明确向污染源头宣战,要求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大力推进“煤改气”工作,实施工业脱硫脱硝减排工程,加强扬尘污染防治,确保大气质量持续改善。
“攻克雾霾难题,首先要找到病根。”国家发改委原能源研究所主任、现气候变化中心主任李俊峰在谈雾霾控制问题时曾说,我国大气污染的罪魁是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费,无锡地处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工业负荷大的长三角,雾霾是难以幸免的。因此,治霾必须先革煤炭的命,把快速暴增的能源消费增速降下来。
去年初,我市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锡十条”正好暗合了专家的意见,把压降煤炭消费作为第一条治理措施。“煤炭消费减少,势必要从经济发展转型做起。”市发改委主任张明康表示,我市将进一步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落后产能,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确保完成减排约束指标,深入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
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链。市环保部门响应称,将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三严”要求,使环境保护更好地推动经济转型,持续彰显生态魅力。
实施综合整治:系统治疗生态“城市病”
“太湖无锡水域候鸟集结,画面太美。”本月,一条报道太湖水质好转、饵料丰富,引来近千只越冬候鸟流连忘返的微信,在朋友圈中“疯转”。记者求证专家后了解,这种身长约20厘米,短尾巴,灰褐色羽毛,嘴巴与鸭子相似的水鸟,名叫小鸊鷉。它们对赖以生存的水环境特别敏感,水质稍有污染,就会迁徙去别处。月初,小鸊鷉贪恋太湖提供的鱼、虾等丰富饵料,停留湖面数日,直到最近天气转冷,才不得已离开太湖,赶赴东南沿海地区。
市太湖办主任顾岗认为,小鸊鷉的到来,是太湖水环境持续好转的生动例证。2007年以来,太湖经历了高强度投入、大规模集中治理过程,水质明显改善,然而近两年,湖体水质改善的“边际效应”开始凸现,改善速度趋缓。破解这一难题,顾岗提出要系统治疗生态“城市病”。
什么是生态“城市病”?顾岗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太湖比作无锡的心脏,那么各条河道都是血管,一旦血管里的血液不干净,心脏功能就会衰竭。而大自然本就像人一样,拥有一个自循环的排污系统,气的污染会带到水中,水的污染会影响土壤……”在他看来,运用中医理念,把各项污染综合地、系统地治疗,才能把水、气、土壤等污染问题一并处理,根治生态“城市病”。
其实,我市已经着手系统治疗的实践。年初,市政府公布了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第一件就是“环境美”,除了持续推进蓝天、清水、绿地工程外,首次关注到污染土壤修复。市发改委主任张明康说:“土壤污染虽不是当下治理热点,可放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看,它是所有治理的终端,格外重要。”
用好环境倒逼:突显城乡差别之美
距离太湖仅500米的滨湖区山水城贡湖村,因水源地保护被纳入生态红线区,不能开发建设,可这一切并未阻止它发展的脚步。上周四,记者驱车前往贡湖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处风光旖旎的“桃花源”:家家户户掩映在树林、果园之间,“有山有水,湿地公园就开在家门口。”村民郁芳由衷“点赞”自己的生活环境。更让她觉得满意的是,去年开始,村里引进一家生态农庄,她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只要点点手机,就能开关大棚,给棚内植物浇水。”她告诉记者,农庄去年仅玉米一项的年收入就超过60万元。
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再次强调:生态保护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不能突破的底线。可这并不意味着生态红线区就不要发展了。主持全国生态红线划定工作的环保部南京环科所所长高吉喜认为,从国内外的生态保护实践来看,生态红线区域内,一切对环境可能造成污染的工业、企业肯定不能进入,但适度发展旅游业或者农产品深加工可以允许,“像贡湖村这样,发展现代农业,在近湖岸种植农作物,对水土保持、水体自净等十分有益。”
在生态环境倒逼压力下,贡湖村闯出了一条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现代化之路,为“环境美”的新无锡奋力添彩。事实上,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变美”早已是“新常态”。从2012年开始,我市积极推进了一场“有史以来农村环境面貌的根本性变革”。市建设局负责人表示,全市9079个自然村全部完成环境整治,实现了市域全覆盖,所有规划布点村庄都达到省二星级康居乡村以上标准,而且省“三星级康居乡村”和“江苏最美乡村”的数量均位列全省第一。
乡村环境之美,与城市不同,它需要让人记得起乡愁。市农办主任许峰表示,美丽乡村要与繁华都市交相辉映,除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外,加快编制完成规划布点村庄的规划,做到一村一规划,摒弃“千村一面”,塑造特色发展,提升文化内涵应该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他透露,我市还将利用3年时间,对城区17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200个自然村,因地制宜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打造一批环境优美、特色彰显的明星村,让更多人记得生态魅力迸发的新无锡。 (郭寅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