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区警方查获一新型诈骗团伙
“关键词”是继IP地址和域名之后的第三代互联网名称系统,用户在地址栏中输入某个关键词,便可搜索访问目标网站。“关键词”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经营模式,借营销“关键词”进行的诈骗却成为一种新犯罪手段。新区警方通过排摸,查获了这样一个犯罪团伙。
收购“关键词”骗注册费
4月份以来,无锡市新区园区派出所陆续接到报警,称收到辖区内几家信息科技公司的邀请,前来谈高价转让关键词的事情。可报案人非但没拿到转让费,反而在此过程中赔进去不少钱。不少报案人都是中年人,有的甚至是从北京等地坐飞机赶来的,当初满腔热情来谈交易,往返好几趟,最后发现自己掉进了陷阱。民警发现,很多报案人反映的交易公司并不是同一个,而且也不在同一个地点,但根据描述,他们遇到的买家却是一个人。警方结合全市的相关警情进行研判后认定,所谓的买家可能是受雇的托儿,而这些先后在不同地方的不同信息科技公司,其实是一伙人所为。
公司入驻写字楼装“高大上”
在新区某写字楼内,一家名为“无锡钧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单位大门紧闭,门上贴着告示表示公司要装修,这正是之前被多次报警的一家公司。据写字楼物业管理人员反映,该公司就租了一个月,来时也没进行装修,十几个人带了电脑和办公家具,贴个公司牌子就入驻了。这伙人走时,也没和物业打招呼,属于偷偷撤离。物业人员印象深刻的是,虽然公司开设时间很短,但期间陆续有四五十岁的人上门到公司讨说法,纠纷不断。根据警方调查,被报警的多家信息科技公司都有类似问题,开设时选择市区或产业园区的一些写字楼入驻,显得很“高大上”,而且员工看上去都是年轻白领,满口网络技术术语,似乎很高端。然而公司只开一两个月就消失不见,其实是犯罪团伙为防止暴露,打一枪换个地方。
数万元换来的证书都是废纸
经调查,这是一伙以郑某为首,由孙某、薛某等十多名骨干担任经理,并且由他们的同学、亲属等人担任业务员的诈骗团伙。团伙内部按照股东、经理、成员级别进行管理,有一套完整的行骗流程。民警介绍,犯罪分子会从网络上找出一些关键词如“重庆酒业”“海南红木”“中国钢材”的持有者。业务员和这些持有者联系,称有买家愿意出资1000万元、2000万元甚至上亿元来收购这个关键词。把受害人骗到公司后,所谓的买家就和业务员一起登场。谈判过程中,买家表示出购买意向,但又会隐晦指出客户的关键词存在缺陷,最好能在公司做资源整合、海外端口注册等项目。为了不引起怀疑,买家和公司会表示和受害人一起分担费用,比如10万元的注册费,他们愿意支付6万元,甚至当场拿出钱。受害人一经忽悠,想想这笔钱和巨额转让费相比不算什么,也就答应了,其实到头来真正付钱的只有受害人。之后,受害人会领到一张注册证书,有人还接着支付其他认证、端口等费用,可就是迟迟不见转让成功。
警方指出,受害人出钱申请到的证书,经查都是从首要犯罪分子电脑里,通过PS等软件做出来塑封而成,等于一张废纸,没有任何价值。
高学历团伙向全国各地行骗
目前,新区警方已抓获郑某等23名诈骗嫌疑人,其中12人已被批捕。该团伙利用“关键词”做幌子,在崇安、新区、南长、滨湖等地,先后开设5家信息科技公司,向全国各地行骗,初步核实的受害人已有40多名,涉案金额300多万元。值得注意的是,犯罪团伙中很多是20多岁的年轻人,学历很高,其中有不少大学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有的还在大城市的公司里上过班。但这些嫌疑人好高骛远、好逸恶劳,利用新名目,以极低的成本设下骗局。以其中一家公司为例,一个月“盈利”100多万元,除去员工资、奖金等,剩下的违法所得就几个股东私下分分。公司人员流动频繁,见获利容易而分赃不均,有的犯罪分子又出去自立门户,继续行骗。(无锡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