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咏絮之才 无锡女生吴奕晓问鼎新概念作文赛
无锡市第一中学高三学生吴奕晓
第十九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决赛20日在上海落下帷幕,无锡市第一中学高三学生吴奕晓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一等奖。这次比赛中,仅有三位江苏学子获此殊荣。
从8万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
“还不错。”文静内敛的吴奕晓对于获奖语气平淡。她告诉记者,去年11月自己报名参加了新概念作文大赛初赛。当时写了一篇散文《屋漏痕》,描述的是自己小时候在老家泰兴的一些童年故事,写了3000多字。经过修改后,在父亲和老师的支持下,寄给了主办方。
随后,吴奕晓从全国8万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今年1月20去上海参加复赛。“进入复赛的有约200人,30个人左右一个考场,两个现场作文,要求3个小时。”吴奕晓回忆,其中一个是命题作文《自拍》,还有一个是开放式作文,主题是“如果你是名人你怎么采访你自己”,她选了前一个。
“我写了一篇2000多字的小说,用不同的叙述视角进行转换,大体的内容是表达现代人过度地利用修图,不敢直面真实的自己。”吴奕晓写的时候一气呵成,没想到得了一等奖。
文学创作要敢表达
吴奕晓的班主任老师姜翼说,她的成绩在文科成志班里属于中等,其中写作能力一直非常突出。“每一次批改作文,都会给人带来惊喜。”姜老师感叹,吴奕晓的文字功底十分深厚,一件普通的事情在她的笔下总能显得很生动。在同龄学生中,她的表达很有思想,展示出广泛的阅读面。遇到自由命题作文,运用的写作材料更是独特丰富,能够吸引老师细细读下去。
“我比较擅长写记叙文、散文,上了高中才接触议论文”,在吴奕晓看来,课内作文和文学创作有很大不同,课内作文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只要把握好立意,不断去点题,尽量把中心思想阐释清楚,做到不偏题,一般就能得高分,“满满的都是套路”。但新概念作文大赛这类纯文学创作,写起来更随心所欲,“重要的是表达自己”。
吴奕晓谦虚地表示,自己看的书籍并不多,但遇到喜欢的书会反复看好多遍,每一次拾起都会有新的收获,让她对作家的创作理解得更深。“我一直都喜欢钱钟书,最近又迷上了王朔和阿城”,她笑着说自己很欣赏王小波,觉得他纯粹、有趣,希望自己也能那样。
谈起创作的心得,吴奕晓觉得就是要不断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从细节入手同时又要放开胆子去写。“就拿我在乡下挖过野菜来说,将这种体验放到文章里,真实又生动,也给我的写作提供了更丰富的材料。”
曾在本报上刊登过小学时的游记
韩寒、郭敬明、张悦然……这些新概念名册上的名字闪闪发光。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的“80、90后”作家中有过半曾参加过新概念比赛,在新概念最火的时候,只要获奖几乎就成了半个作家,甚至还会有迫不及待的编辑在考场门口直接向选手约稿。那么吴奕晓将来有什么打算?
她告诉记者,自己曾经有多篇文章散见在本地的一些报刊杂志上,小学里写的一篇在哈尔滨的游记还在《无锡商报》上刊登过,但跟专业作家比起来还有一段距离,因此还要不断磨炼。“我的首选还是文学,这个奖项可以为我的自主招生录取带来一些优厚条件”,吴奕晓打算报考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系或者是跟电影有关的专业,因为她也很喜欢电影,最欣赏的导演是昆汀·塔伦蒂诺和库布里克。
吴奕晓坦言,自己还算不上文学狂热分子。在这次参赛过程中,她发现有些人由于父母不支持,经常半夜偷偷在厕所写作,有的连续参加了好几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有的即使得奖了,下一年还会参加,“或许新概念不像以前那么兴盛,但好多人对它还是有种情结,这场文字的比赛不失为一种青春记忆。”
姜老师表示,如今各种全国性的作文比赛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但新概念还是“含金量”最高的那个,也许很难再出现韩寒、郭敬明那样的少年成名现象,但文学需要的是时间的积淀,厚积薄发才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