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力抓生态 治太八年湖水一年比一年清

01.03.2016  13:25

  昨天下午14时许,微微暖风在太湖边吹起,冬季芦苇收割已进入尾声。少了高耸枯败的芦苇遮挡,浩淼万顷的太湖映入眼帘。滨湖区西南庄村民陆荣林带着小孙子走出家门,走几步跨上太湖大堤,欣赏美丽湖景:“沿岸的水稻田全部变成生态防护林和景观湿地,湖水一年比一年清。”2007年太湖供水危机以来,陆荣林近距离地感受到太湖治理带来的变化。

  作为无锡生态文明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任务,太湖治理任重而道远。过去8年,我市以铁腕之姿,深入实施太湖治理国家总体方案、省实施方案和市太湖水环境治理专项规划,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重,连续8年守住“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的底线,实现安全度夏,“治太”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管!

  饮用水源地的水质保障,是太湖安全度夏工作的首要任务。记者跟随环境监测船进入太湖,船行至沙渚水源地附近,一处离岸3公里外的围挡清晰可见, “贡湖沙渚水源地向中桥、雪浪两大水厂供水,市民喝到的太湖水50%来自这里。”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为了实时监控进入自来水厂的原水品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在取水口附近新增了3个黄色的浮标自动监测站,“24小时不间断地将水质数据发回后台,一旦个别指标有异常,就能第一时间调整制水工艺,确保出厂水合格。

  仅靠实时监控原水水质,饮用水保供尚不能确保无虞。2013年,国内第一条安全供水高速通道在我市建成投用,实现了长江、太湖两大水源快速“切换”、迅速“补给”,四大自来水厂之间的清水互联互通,总供水能力达245万吨/日,无锡由此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真正拥有双水系双水源的城市。

  既要安全供水,又要优质供水。我市以太湖为水源的原水在传统处理工艺上增加了预处理和深度处理两道工序,自来水制水工艺及监测预警水平均居全国领先水平。8年来,全市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稳定达标,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饮用水保供系统完善,出厂水就不会有问题。”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老新村自来水管道老化结垢,“长途跋涉”到市民家中的优质自来水也会出问题。近年来,市自来水总公司结合老新村整治,逐步对改造片区的自来水管网进行更新。仅过去一年,就完成老旧自来水管网改造79.8公里,保障市民家中水龙头出水的优质可靠。

   扔到“水里”的钱,管用!

  经历供水危机的切肤之痛,无锡人深刻认识到,环太湖各地工业、农业和生活的排污问题,才是蓝藻大规模暴发的温床。“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痛定思痛,我市在太湖流域率先出台《关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无锡太湖保护区的决定》,将全市域划为太湖保护区。全市累计关停“三高两低”污染企业2819家,搬迁入园工业企业3245家,否决和劝退环保不达标项目2100多个,建成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37家,近2000家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削减工业污染排放总量。

  其他污水排放的治理,则通过建设城乡全覆盖的污水管网实现。2007年之后,我市新建污水管网超过4000公里,和此前20年累计建设的管网一样多,总长度达到8476公里,和全市路网长度基本相当。

  除了对控源截污的大量投入,我市每年安全度夏之弦也时刻绷紧。监测预警、调水引流、蓝藻打捞、生态清淤、湖泛防控等一系列行动全面、有序开展,并且已从过去的应急举措转变为常态机制:蓝藻日产日清,监测24小时自动传送,引江济太连续实施等。

  扔到“水里”的钱,已见成效。2015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已经从2007年的劣V类提升为IV类,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湖体由中度富营养好转为轻度富营养,藻类聚集的时间延后、频次和面积大幅减少,未发生过大面积湖泛,13条主要入湖河道全部消除劣V类。

  值得每个无锡人骄傲的是,2007年以来,太湖无锡水域水质好转幅度大于全太湖,各项指标已与全太湖基本持平。

   坚持治湖先治河,精准!

  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目前太湖水质向好的态势尚不稳定,太湖水质根本性好转的“拐点”还没有出现。而且,经过前几年高强度投入、大规模治理后,太湖水质改善的“边际效应”开始出现,即使同样多的治理投入,水质改善的效果也不会像前几年那样明显。当前,“治太”工程要进一步取得突破,不能像前几年那样大水漫灌,而应找准短板精准治理。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尽管近年来太湖氮磷浓度有所降低,但仍处于适合蓝藻生长的浓度,湖体“藻型生境”尚未根本改变。“相比太湖水质,流域河网水质的改善一直不太明显。”市太湖办负责人通过分析发现,全市河道水网达标率普遍较低,入湖污染总量仍大于太湖环境容量。源头污染严重,直接影响了太湖水质的进一步改善,甚至部分水质指标经常出现波动。

  找准症状,市太湖办建议:“如果把过去花大力气关停、搬迁污染企业比作西医疗法的话,那么今后‘治太’要更多地辅以中医调养。”所谓调养,就是要坚持治湖先治河,制定“一河一策”,用好现有治理措施和治污设备,管好老百姓身边的河道。同时,通过全流域的协同作战,控源减污,加强生态修复,不断提升湖水自净能力,让湖泊逐渐恢复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虽然太湖离大多数市民比较远,可太湖水污染与每个市民息息相关,毕竟绝大部分无锡人喝的是母亲湖的水。只有全民“真情投入”,从清洁身边小河做起,为太湖贡献更多干净的“源头活水”,才能让湖水可持续地由浊变清,重现太湖碧波美景。

编辑: 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