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病房”究竟有多么神奇 没有新模式只有“心”模式
中国江苏网12月4日讯 做骨伤手术,肯定会很疼,很多病人选择“坚强承受”。不过,现在有了疼痛则“无需再忍”。记者近日走进姜堰区中医院骨科的“无痛病房”,探秘如何让病人减轻或消除疼痛,轻松度过治疗过程。
病人疼痛不再是一个人扛 医生护士会陪你做游戏
姜堰中医院八病区病房,67岁的黄大妈靠在病床上,一边剥着橘子,一边听戏。前不久才做了全髋关节人工置换术的她看上去精神不错,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
被送到医院前,黄大妈可没这么轻松。上月初,黄大妈去田里拔菜时不慎滑倒,疼得爬不起来。检查发现股骨颈骨折。医生说,需要做换骨头的手术,当时就将黄大妈吓蒙了。不是舍不得钱,是怕疼。几年前,一个熟人曾做过这样的手术,听说很疼,特别是术后几天,据说不是人过的日子。
不过,怕归怕,手术终究是要做的。黄大妈下决心要咬紧牙关挺住。但结果是术前、术中还是术后,都没想象中的那么疼。原来她住进的是“无痛病房”。
“当我觉得有点疼时,医生、护士就会过来帮我艾灸,或者陪我聊天、做做小游戏,分散我的注意力。”黄大妈说,“如果还觉得疼时,就给我用药,用上药,一点也不疼了。”
这些天,黄大妈听到护士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疼了你就喊出来,告诉我们,别不好意思。事实证明,“无痛病房”真的很管用,她天天吃得香、睡得着,原本消瘦的身体,现在居然胖了点。
“无痛病房”真的这么神奇? 硬件没变,更多采用“心”模式
“无痛病房”究竟有多么神奇?其实,病房还是那个病房,就是病房的墙壁上贴了张“疼痛评估表”。
姜堰区中医院骨(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陈成说,病房硬件条件没发生多大改变。说到底,“无痛病房”其实是一种工作模式的改变,让我们对不同的疼痛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
据介绍,目前国际上已将疼痛列为呼吸、体温、脉搏、血压四大生命体征外的第五生命体征。疼痛不仅对脏器有影响,还会使患者减少活动,出现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等症状,不利于康复。不过,许多患者入院时对疼痛治疗存在误区。有的患者认为镇痛药会影响智力和神经系统;还有人术后一直“忍痛”,直到疼痛剧烈实在受不了了才向医护人员反映。因此,“无痛病房”应运而生。
“患者进入无痛病房,首先用国际标准评分法,为患者做疼痛评估,这是疼痛管理的第一步。”陈成说,根据患者的年龄、创伤程度、手术大小等制订镇痛方案后,由护士按时执行镇痛方案,持续疼痛评估。医生会根据每次评估结果及时观察病情,并调整临床镇痛方案,将疼痛程度降低到最小。对于疼痛的控制,主要是药物控制和非药物控制,也就是心理疗法分散注意力缓解疼痛,另外还有理疗。
为何“无痛病房”单单设在骨科?据介绍,骨科手术特别是膝关节置换手术是所有外科手术中最痛的一种。如果将疼痛指数由低到高划分为0—10分,一般外科手术疼痛在5分左右,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疼痛可以达到8到10分,可以说是不能忍受的“剧痛”,堪比生孩子。
一把彩色“疼痛尺” 可让病人“丈量”疼痛程度
“无痛病房”的每位医护人员随身携带一把“疼痛评分尺”,是病房内张贴的“疼痛评估表”的“缩小版”,内容、颜色一模一样。
黄大妈现在对这把“尺子”比家里用的量衣服的木尺还要熟悉:医生和护士每天都过来好几趟,每次都亮出这把尺子,让我对照着看,问我疼不疼,疼到哪一级。我早就能根据这把尺子给自己“丈量”疼痛程度。
疼痛评估表上将疼痛程度分为10分,分为无痛、轻微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及剧烈疼痛几个“等次”,每个“等次”均对应相应的“分值”,越疼,分值则越高,颜色也越深、越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记者看到,每个“分值”上方还对应着不同的“脸谱”图案,或喜或悲,或笑或哭,这是干什么用的?
“这些脸谱代表着病人对于不同疼痛等级而表露出的不同表情,”病区主管护师丁雅琴解释说,疼得越厉害,脸谱的表情越扭曲,代表着越痛苦。脸谱显示“微笑”,就说明患者没有疼痛的感觉。“这个图形对盲人、聋哑人等特殊人群认识自己的疼痛级别很管用。”
丁雅琴说,一般情况下,患者对于自己的疼痛级别都能很好地掌握。患者入院后,首先向他们普及健康知识,消除误区,并让他们自己评估疼痛等级,护士及时记录。对疼痛感<4分的患者,可进行中医非药物治疗,比如,可以为他们采取耳穴埋籽,或者采取冷敷、热敷、微波治疗的方法,再配合聊天、听音乐等分散患者注意力的“放松疗法”辅助治疗,减轻或消失患者的疼痛感。
对于疼痛感≥4分的患者,则向医生反映,由医生制订适合他们的治疗方案,并及时复评,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一般情况下,进入无痛病房的患者,我们都会将其疼痛级别控制在3分之内,就是让他们没有疼痛感,最多有轻微疼痛感,大大减少患者的痛苦。”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