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怎样“说实话”

22.10.2014  12:30

      在不久前落幕的仁川亚运会上,中国队在男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中战胜日本队夺得金牌。赛后作为夺冠功臣之一的孙杨在混合采访区内被问及获胜感想时说:“感觉不仅仅是爽,我觉得是给中国人出了口气,说实话,日本国歌很难听。”

            这番言论引起轩然大波,日本媒体和网民反应强烈,法新社等国外媒体予以报道,在国内亦引起热议。孙杨在此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解释道:“之前我那么说,并不是说哪个国家不好……可能这中间有一定的误会。”

     对于一名年轻运动员在比赛刚结束接受即时采访的情绪化状态下说出的话,我们不必过于苛责,值得思考的是,面对此情此景,媒体究竟当作何表现?

     吸引更多读者、观众的关注是媒体的本能,孙杨关于日本国歌的话不啻于一个猛料,抢人眼球,然而“实话”在有些时候、有些场合可能是不适宜的话,这时媒体就不应单凭“本能”行事,而应有更多的自律、自觉和思考。

            具体讲,一是不宜有闻必录,应有所筛选和舍弃。对于某些“口不择言”的“实话”,媒体报道时的把关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义务与责任,尤其是在某些言论明显失当甚至可能损害国家形象、引发国际纠纷的情况下,适当“屏蔽”既是大局利益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冲动的年轻当事人的一种保护。应当说,对于这次孙杨“国歌门”事件,国内媒体比较克制,这一点也被一些外媒注意到了,比如韩国的《朝鲜日报》就称“中国主要媒体在报道对孙杨的采访内容时都省略了有关日本国歌的部分”。这种“省略”显然不是因粗心而遗漏,恰是冷静、清醒的表现。当然,当事件被外媒报道、在网络上迅速形成热点之后,国内媒体就不应再“回避”,而是需要主动介入。

          二是不宜简单照录,应适当表明立场、态度。做负责任的媒体,做有态度的新闻不是一句空话。在此事件中,当电视、网络视频同步直播等难以做出即时反应、处理时,当事情已然发酵时,无论是纸媒、电视、广播还是网络媒体,都可以利用相关的后续调查、解说、评论等“亡羊补牢”,或廓清误解,或明辨是非,或诚恳致歉,及时引导舆论和公众,减轻或化解可能产生的危机。在“国歌门”爆出后,不少国内媒体进行了理性的分析解读,对不当言论进行了中肯的批评,展示出媒体应有的责任和态度。但也有个别只顾猎奇不管后果的“简单粗暴”做法,恐怕是比孙杨的言论更不妥当之举。

            明星也好,媒体也罢,“说实话”是个好习惯,但在不恰当的时间与场合,“实话”可能就是错话。不小心说了错话也不要紧,当事人解释一下或认个错道声歉也没什么大不了;而媒体只看热闹不说门道不顾后果地报道“实话”,就可能会对读者、观众的认知和心理产生误导,对已产生的纷争推波助澜,这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媒体人不能不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