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寒潮凶猛 说好的暖冬呢

20.01.2016  20:32

  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新闻分析:寒潮凶猛 说好的暖冬呢

  新华社记者杨骏 张淼

  今日“大寒”。受强冷空气影响,1月21日至25日中国中东部地区自北向南将出现大风和强降温天气,中东部大部地区将出现入冬以来气温最低值,华北北部、长江中下游东部最低气温可能逼近1月历史同期极值。与此同时,欧洲、北美以及日本的部分地区也遭遇严寒天气。

  在全球最热年接连破温度记录的背景下,在原本今冬可能是“暖冬”的普遍预测下,如何解释当前的寒冷?

     打喷嚏未必就是着凉

  曾有专家预测,中国今冬可能因极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成为“暖冬”。因为中国在冬季主要受到东亚冬季风的影响,而厄尔尼诺现象与冬季风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造成东亚冬季风的强度偏弱,使冬季偏暖。

  对此,世界气象组织媒体事务负责人威廉姆斯对新华社记者说,每次的厄尔尼诺现象都不会一样,气候变化也可能会影响厄尔尼诺现象的表现,但全球变暖的趋势是不变的。

  事实上,2010年以来,欧洲连续多个冬天出现严寒天气,这未能改变当地冬季总体偏暖以及全球变暖的总体趋势。世界气象组织去年11月的报告显示,在全球最热年份榜单上,2011年至2015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最暖的五年期,2015年很有可能是有气象观测以来的最热一年。

  全球多数气象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有相对的冷期,也有相对的暖期,但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因此,阶段性低温不能说明气候变暖的停滞或减缓;部分地区的寒冷,也不能阻止其他地区的变暖。

  “暖冬是一个气候学的概念,即使在暖冬过程中也会有阶段性的偏冷和阶段性的偏暖。”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王冀解释说。就北京来看,从10月份以来到目前的气温平均值还处于正常状态,而且在11月20日之前,平均气温实际上是偏高的。

  也就是说,“暖冬”反映的是整个冬天的气温状况,任何一小段时间内的“”或者“”,都难以为“冷冬”或者“暖冬”下定论。

     寒潮背后的全球变暖

  造成寒潮的原因有多种,但许多专家都认为,这与北极气候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全球变暖则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拉姆斯多夫表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的体积在近30年里减少了20%。极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层覆盖,其海面相对温暖的空气就会向寒冷的高空移动,影响极地大气循环。其结果是极地冷空气在高压系统推动下,向北半球大陆地区进发,导致当地气温骤降。此类现象近几年不断发生。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北极冰研究的科学家朱利恩·斯特罗伊夫说,北极海水的升温会改变北极的气候类型,还会影响急流。急流是环绕地球流动的持续气流,能对冬季暴风雪和极地冷气团产生强烈影响。研究显示,北极风模式变化产生的低压槽可能会让北极大气向南流动。

  有关专家表示,由于全球变暖以及气候异常,外界暖空气的大量入侵,也会使原本稳定的极地涡旋系统失去平衡而分裂南下。比如北极地区原本是寒冷气团的堆积地区,并被周围的高气压包围着。这种“南高北低”的态势被称为北极涛动正位相。在这种情况下,冷空气都被限制在极地范围。但近些年来,北极涛动正位相逐步减弱,开始向负位相发展,当暖高压强行进入,使得寒冷气团移位,倾泻而下到中低纬度地区,进而引发寒潮。

  事实上,人类正处于极端天气的适应期,酷暑、飓风、严寒等极端天气事件近乎成了“常客”。

  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认为,极端天气事件是对人类社会的“拷问”,其影响的严重性不仅取决于极端事件本身,还取决于承载体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因此,管理灾害风险和适应气候变化主要是,减少暴露度和脆弱性并提高对各种潜在极端天气不利影响的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