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90后新锐摄像师两赴独龙江拍摄纪录片

25.11.2015  20:36

 

 

刘衡镜头下的独龙族纹面女。

 

 

 

摄像科班毕业、北上偶然入职新华社,两度深入独龙河谷、拍摄神秘的纹面女……昨天,家住西来镇的刘伯杰通过微博私信“日报君”,讲述了儿子刘衡的励志故事。

 

摄像科班生的北漂梦

 

在靖江土生土长的刘衡,2010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摄影系。一入影视深似海,他迷上光影的世界,感受不同的镜头、角度带来的视觉变化,并认定自己是为摄像而生。

 

2014年6月,毕业前夕,刘衡在南京、无锡、靖江诸多选择面前,他最终选择了北漂。当年10月份,他在北京工作期间参加一个活动,偶遇新华社的新闻前辈。很快,这位前辈引荐刘衡进入了新华社音视频部见习,刚到单位,他就开始涉足新闻、娱乐活动等多种采拍任务,出入芭莎慈善晚宴等大型活动现场,为了追求完美的效果,他常常没日没夜地通宵加班,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很快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今年1月,只身闯北京的刘衡终于等到了转正通知,成为了新华社一名正式员工。

 

远赴独龙江拍纹面女

 

今年6月,刘衡和摄制组的几名同事一起接到一个任务:深入独龙江拍摄纪录片。这个酷炫的活乐坏了刘衡,但是前期做采访拍摄准备时,他才知道这个任务实在是“”过头了。

 

独龙江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河谷,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独龙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境内最高海拔4963米,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独龙族的唯一聚居区域。这个人口仅4000余人的民族,有着较为古老的纹面习俗,女孩长到十二三岁,由会纹面的女性长者用竹签蘸烟锅水在脸上画出将要纹刺的图案,一手用一根长有硬刺的老荆棘,对准脸上的图案,另一手用小木棍不断敲击荆棘,从上至下地依图案刺戳脸庞,再用锅烟灰或一种深色的草汁揉擦刺纹,让汁液渗入皮下,待一周愈合去痂之后,一个靛青色的蝴蝶图案就永留脸上,一生不褪。1967年,独龙族妇女纹面习俗被彻底废除。

 

6月份,刘衡和同事前采得知,现存的独龙族纹面女只有28人,其中最年轻的纹面女也已60多岁。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古老而神秘的纹面女最终将消失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刘衡此行的目的,就是要用镜头记录最后的独龙纹面女。

 

两次进山险境重重

 

6月份第一次进山,刘衡和摄制组的同事遭遇了重重险境。本月再赴独龙河谷,他们虽然较此前适应不少,但艰险的拍摄环境,也让大家十分揪心。

 

在第一次转移拍摄阵地途中,刘衡和同事从独龙到贡山路段时遇到道路塌方,被阻挡了整整3个小时。幸好开车的是有着20多年驾龄的老司机,能听出塌方的声音。他告诉刘衡,这个路段去年已经有次大塌方。夏季的河谷虫类肆虐,刘衡和同事身上都出现了莫名的红点,山上买不到现成的药物,只能结伴上山采挖清热的野百合解毒。

 

11月15日,经历了前期的采访和整理素材,刘衡跟随摄制组再次进山,住进了雄当村一位70多岁的纹面女李文仕家中,拍摄这个村子里的四名纹面女。这些天,清早山里浓雾潮湿,所有的摄影采集器材都受潮无法启用,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烘器材……

 

刘衡说,这部纪录片是新华社音视频部的首部纪录片,2016年1月将完成粗剪进入后期制作,将基于新华社在国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站,对外播放宣传,展示中国独有的文化。

 

慈父开博客记录儿子工作

 

2015年11月22日星期日下午,‘汤姆五月’又一次进入独龙江工作,依然十分紧张,好像还带了新型电子产品,估计每天晚上又要到12点才能睡觉。”“2015年7月9日与儿子的电话记录:晚上9点多回到单位,在昆明等了三个小时才起飞。少掉两个镜头盖,一个莲花罩,他自己一副眼镜被江水冲走。身体的虫咬疙瘩还没有消除,带去的蛇药也没有用上,嘱咐他还要用蛇药外敷内服,让他在昆明挂一次抗生素消毒身体细菌估计没有执行,山里很多传染病,是需要打防疫针的。”……

 

在新浪博客,一个名叫“五月灰尘”的博主几乎每天更新博文,点击量却寥寥,文中提及的“汤姆五月”,就是刘衡,博主就是刘衡51岁的父亲刘伯杰。从刘衡上小学起,刘伯杰就熟练使用网络,最让刘衡感动的是父亲开设的这个博客。他外出工作时,父亲经常在电话里了解情况。没想到他和父亲聊天的内容,都会被一五一十地记录保存下来,这也让刘衡真正感受到什么是父爱如山。

 

刘衡的梦想是,能够走遍祖国的五湖四海,用镜头记录各地的风土人情,让更多人读懂中国的美。

杨恒俊: 能人村官致富不忘乡邻
  2009年,杨恒俊临危受命,靖江网
陈燕萍: 心系人民的“法官妈妈”
  2002年,在办理一起民事诉讼案期间,靖江网
袁凯飞: 靖江造船业的领军人
  1994年,袁凯飞受命于危难之际,靖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