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牧民来到盐城当工人 在苏就业脱贫记也是成长记
临近春节,记者来到阜宁县荣威公司生产车间。24岁的吾鲁博孙·吐哈西扎着丸子头,捡起身边的塑料海豚玩具,贴近脸颊检查是否漏气。
说一口流利汉语,不看名字,很难猜出吾鲁博孙是个新疆姑娘。2017年5月,作为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有组织向阜宁转移的首批务工人员,吾鲁博孙和46名少数民族同胞走出伊犁河谷,不远万里来到荣威公司,由农牧民变成产业工人,实现了脱贫,他们的人生从此有了更加丰富的延展。
新疆姑娘“受益终身”
“去年,我们在阜宁过春节。”来荣威公司已22个月,吾鲁博孙特别感恩这段让她“受益终身”的时光。
吾鲁博孙的母亲十年前丈夫去世,她一人养育四个女儿。心疼母亲,吾鲁博孙读到高一就回乡挣钱。“山里耕地少,缺水,农作物收成不高,粮食蔬菜靠买。一到夏天,哈萨克族牧民赶着牛羊进山,草虽肥美,但牧民月收入只有400元。”察布查尔县赴苏务工人员党支部书记杨雪莲坦言。
“看到村里赴苏就业的宣传通知,没跟妈妈讲一声,我就报了名。”吾鲁博孙曾见过给妈妈治病的江苏援疆医生,“热情、负责、心也善”。
2017年5月21日,经过60个小时,跨越5000公里,吾鲁博孙告别亲人,来到江苏,走进荣威生产线,开启打拼的人生。
“刚开始一脸懵,啥都不会。”车间副主任蔡树娟看吾鲁博孙灵巧又会说汉语,便手把手教。“拼面片、打气塞,小姑娘上手快,5个月便成为高频线线长。”
“第一个月工资2800元,现在5300元,寄一半回家。”与收入一起提升的,是写在吾鲁博孙脸上的自信。
“每次活动,她都是主持人。”20出头的阿库是吾鲁博孙的邻居。一年前,当她在朋友圈看到“处处闪光”的吾鲁博孙时,便毫不犹豫地来到阜宁,如今每月也有4500元收入。
“以前过一天算一天,从未想过明天干什么。在这里我长大了,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人生也有规划,今年我想把没读完的高中学完,哪怕自学。”吾鲁博孙说以后会更忙,但一定会更好。
农牧民变身产业工人
“来江苏就业,大伙积极性很高。”作为领队,45岁的杨雪莲这两年一直“扎”在阜宁,快高考的儿子只能通过手机视频见到她。“一个合适的岗位,就能帮助农牧民转化成产业工人,老百姓有事做,有钱挣,社会自然就稳定、长治久安。”
察布查尔是盐城对口支援县,江苏荣威是察布查尔县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基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盐城援疆工作组组长、察布查尔县委副书记李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已有10批433名察布查尔农牧民陆续走进阜宁,他们在荣威流水线上辛勤劳动,月均收入3500元以上。记者看到新疆员工去年12月的工资表上,最高5650元。“2019年,我们力争让1000名察布查尔农牧民走进盐城,实现稳定就业,脱贫致富。”
“一进荣威,就收到阜宁县人社局送来的就业大礼包,棉被、蚊帐、被单,甚至牙刷、毛巾都备齐。”推开吾鲁博孙的宿舍,空调、电视,还有独立卫浴。在工作区和餐厅,爱心企业送来会议系统、空调、电视机、消毒柜、音响,爱唱歌的吾鲁博孙喜不自禁,“关心我们的人越来越多。”
荣威娱乐用品有限公司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常年用工4000人以上。阜宁县人社局局长陈聪说:“新一轮援疆工作启动后,工人便成建制有组织过来,解了企业用人之渴。而员工的岗前培训费、往返交通费、生活用品费、保险费等均由两地政府和援疆工作组承担。”
1月24日17:00,新疆员工餐厅内,厨师库尔班江把炉火打到最旺,大铁锅里,被炒热的香气升腾弥散。餐厅24小时不打烊,新疆员工随时免费用餐。“中午吃馍馍菜,晚上换口味:牛肉土豆!”不过,吾鲁博孙念起阜宁县政府逢年过节都会送来的羊肉:特别香!
带着更多人“追梦”
除维吾尔族、锡伯族,还有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乌兹别克族,新疆员工中这么多民族同胞,如何管理?
“我是锡伯族,不会说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杨雪莲认为,“想入他们的心,不仅要破除语言障碍,还必须建立党支部。”
“一个员工去银行办事,跑三家都没办成,因为不识汉字,不会汉语。”玛尼拉是察布查尔县派来的双语老师,面对这群农民学生,极富耐心。每晚,宿舍就是课堂,从拼到说再到写,每天都有大进步。“现在去医院、去逛街,大家不再一脸茫然。”
“晚不睡,早不起。刚开始,习惯自由散漫的员工适应不了,与规章制度格格不入。”观念不转变,人就迈不开腿。杨雪莲说,党支部建立后,员工走进新四军纪念馆、阜宁“6·23”风灾纪念馆,参加技能大赛、红歌比赛,感触渐深,思想也有大转变。如今,党支部已发展4名党员、25名入党积极分子。
“今年过年,我们全都回家。”这几天,杨雪莲的电话被家乡那头打爆,“组织部、工会、妇联、人社、宣传部都等着我们呢,让讲讲在江苏务工的经历感受,引导更多的人勇敢地走出去就业,增收致富。”接受记者采访时,杨雪莲用锡伯语动情地唱起老家民歌《母亲的恩情永不忘》,歌声里盛满沉甸甸的感恩。
1月25日8:36,所有新疆员工踏上返乡归途;27日22:36,抵达伊宁。
1月31日,吾鲁博孙参加村里的宣传会,讲述自己的就业故事。“这样的宣讲,接下来还有两场。赴苏就业,脱贫记也是一部成长记。”2月2日,吾鲁博孙生日,一早,她就收到盐城市中心血站送来的祝福。3日,借来高中课本,吾鲁博孙又将翻开人生新的一页。本报记者卞小燕
标签:
编辑: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