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老革命孔宪质132本日记记录60年历史巨变

27.10.2014  13:19

  1935年3月19日,孔宪质写下第一篇日记。

  1935年3月份的一个夜晚,在徐州新沂的小村庄里,18岁的青年孔宪质暗下决心记日记,以锻炼意志。孔宪质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改、文革等国家巨变的每一个时期,他的身份也从乡村青年、地下党到苏北地区革命及解放后重要领导人。动荡和战火从未让他动摇写日记的决心,哪怕只找到一个小纸片,也要坚持记日记。日前,扬子晚报记者在 新沂市 档案馆看到了孔老的日记,总共132本,有的是本子,有的就是日历或者粘贴的纸片,据统计达300多万字,跨度长达60年。

  18岁小伙记日记励志 60年记了300余万字

  如今的新沂市窑湾古镇以古朴的风格,吸引远近的访客。但80年前,这里还稍显偏僻。1934年,17岁的窑湾小伙子孔宪质刚结束6年的小学学习。自幼就立志有一番作为的他一边在家务农一边上私塾。1935年3月19日晚上,他翻到以前写的日记,但后来又停下了。“这点小事都不能坚持,还立什么大志?”孔宪质当晚订本子写下第一篇日记,并告诫自己坚持下去,以衡量自己的毅力。

  这第一篇日记现在保存在新沂市档案馆。日前,记者在档案馆看到,日记封面已经残破,纸张泛黄变得很脆薄。日记以毛笔竖排写正楷,字体端庄工整。每一篇日记都记上当天的天气,同时写明农历和公历的日期,内容包括生活、学习、思想状态等各个方面。

  在查档室,记者看到了几十本日记,编者按照年代归类造册。本子有大有小,有记在日历上,有的是自制的本子。据档案馆工作人员米振明介绍,他们征集的孔老的日记从1935年到1996年总共有132本,达300余万字。

  跟随日记回首那段难忘岁月

  1 徐州失陷前,乡亲们冒着敌机轰炸半夜奔逃

  因为年代特殊,所记文字总烙着那个时代的印记。1935年正是日军紧锣密鼓侵华的前夕,这个乡村青年忧虑自己前途的同时,也不忘要为国出力的大志。他努力读 孙中山 等人的书籍,听身边青年讲剿匪事迹,亲眼目睹700多名灾民涌作一团,等着施粥。每天的所见所闻都出现在日记里,也在刺激着孔宪质的心灵。

  1936年7月,孔宪质考取了省立公费学校运河乡师,梦寐以求刻苦读书,但校园已经不复平静。1937年9月22日,他用日记记下了日军飞机前来扫射的情形。“天将十时,有敌机两架至校低空旋转,用机枪四处射击,时我们躲至堰南亦甚妥,但飞机仍旋转,且只不过一二丈高,堰边民众乱奔,我方觉不安全劝其不要动。”10月19日,又来三架投弹敌机,“先投弹于东北方向,又投于车头房共四五枚,炸泥地约三尺深,田禾尽成灰烬。但闻机枪声如炸豆,弹声震耳”。孔宪质在日记里称,同学们变得惶惶不安,自入校来,从没像这次这么惧怕过。日军频繁轰炸,学校已经完全无法正常上课,有人开始建议迁移去别处上课。

  1937年11月20日,上海失守,战火摧残得这个校园日渐凌乱。11月22日其日记中记载,学校住满了伤兵,学生们自发组织救亡团体,校长打算带学生逃亡。

  到1938年1月,学校正式解散,校方已经没有力量组织学生分散,只有各人自谋生路。随后战火越烧越烈,透过孔宪质的日记,记者看到了徐州沦陷前夕一个小村镇的惨状。

  5月14日到16日,敌人已经打到孔宪质家乡30公里外。从前线退下来的军队,不断传来惨烈失利的消息。17日夜,孔宪质所在的全圩人都没敢睡,半夜奔逃,他也带着家人躲避。天上敌机轰炸不断,地上车马老幼奔突,乱成一团,已炸死20余人,伤的也不少,房屋被炸被烧。5月19日徐州失陷。

  2 21岁参加青年救国团,开始革命生涯

  徐州沦陷后,孔宪质也跌入了迷茫的黑暗。学校解散,他回到家发现不少乡亲都准备当顺民,有的自己当了汉奸还拉上别人当。一时间名目繁多,土匪蜂拥趁机抢劫,各派系打着抗日的旗号,招收青年学生,扩充自己的势力。国民党散兵游勇和土匪结合,有的甚至组织维持会,投靠日本人。因为读过不少书又有社会活动能力,孔宪质在家乡已经小有名气,不少帮派拉他入伙,但都被他拒绝了。断不能背弃名誉和国家尊严,他痛下决心,“能外出就外出,不能出去就组织地方游击队,总不能当亡国奴”。他一定要找到一支真正抗日的队伍,参加救亡。

  孔宪质的笔下,地方一片混乱,战乱、匪患和灾害,逼得有志青年必须闯出去。不愿在家窝着游手好闲,孔宪质和同学们爬上开往徐州、河南的火车寻找共产党。他在日记中说到,在运河乡师,开始从进步学生那里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共产主义。他东奔西闯往往因为过不了敌人关卡,只得又返乡。他把这一时期的日记命名为“乱投”。直到1938年7月后,他找到了八路军系统的青年救国团,加入其中。利用教书的身份作掩护,同时组织青救团的活动。21岁的孔宪质成为中共地下工作者,开始了革命生涯。

  3 日记和合影帮助战友确认烈士身份

  抗日战争结束不久,解放战争的烽火再次燃起。1946年9月,孔宪质被任命为中共宿北县县委组织部长,负责地方武装方面的建设。不管生活如何颠沛危险,孔宪质都没有放弃记日记。他说日记从来没想过给别人看,更没想过会成为历史的佐证。上个世纪80年代,新沂县党史办在研究很多革命同志的经历和宿北地区解放活动,多次从他的日记中找到记载。

  更让他想不到的是,日记还帮助革命同志赵存祯确认了烈士身份。赵存祯在抗战时曾担任宿北运河区副书记兼区长。1944年赵区长带领着二中队去征粮,被人告发,经过窑湾时被日本鬼子扣留并杀害。但赵存祯其实是他的化名,从1940年离家后,就没有和家人联系过,其他同事也不知道他的家庭情况,以至于牺牲了40多年,依然搞不清这位烈士的原籍和真实姓名。恰巧孔老日记中记录了赵存祯的情况,他还保存了1944年同赵存祯的合影,并且认识和他一起南下的同志,这才逐渐得知赵存祯是河北人。1983年,孔老将照片交给新沂市党史办公室。党史办把照片寄往河北各县查询,终于弄清他是邯郸人,原名李东林,家中仍有妻女。家属终于找到亲人李东林的下落,特意找孔老感谢。

  建国后,孔宪质先后在新沂、泗阳等4个县担任主要领导,日记中记载了全区交通、运输、航道等各方面的材料。这部分日记也被收藏在新沂市档案馆里,成为新中国后社会建设的重要史料。

  这些珍贵日记是怎样保存下来的?    怕被发现用暗号 藏在锅房埋地下

  在 新沂市 档案馆,记者发现孔老很多日记都是写在掌心大的小纸片上,工作人员把它们一张一张粘起来。孔老曾跟征集档案的人员说,一开始参加革命,干的是地下党,常常有家不能回,吃住都没有定处。他们在敌人空子中奔波,还经常要突破敌人封锁线,到日本鬼子占领区窑湾镇里及周围活动。但他仍坚持在小纸片上记,不过万一被敌人发现,可能就有生命危险,他就以代号记内容和活动地点。

  这些日记他都奉为至宝,走路、睡觉、行军都带着。即使这样,临时记的小纸片也不能全存在身上,保存成了件难事。他把以前的日记埋在亲戚家锅房里,新写的偷偷存在亲戚和同志家的角落处,之后过很长时间感觉安全了再去取。但他的日记往往成了“祸端”。据孔宪质的老战友郑浣萍回忆,宿北县沦陷前,孔宪质把日记交给郑的妻子侯玉美,藏在她家锅台洞里封上泥。后来地方保长知道了,问侯玉美替谁藏的东西,侯玉美不说,遭到一顿打骂。

  动荡的战火中,他小心保存的日记还是免不掉遗失,埋起来的或者模糊不清,或者就找不到了。他记得有一次藏了不少次的日记但再返回去,只找到了一张烟盒大的纸片,上面记着孔宪质到淮北去时,一位中央巡视员同志和大家谈到全国形势的内容,孔宪质一直珍藏。孔老说:“现在看起来这些内容没有什么价值,可是在那时被封闭的情况下获得的消息,是多么鼓舞人心啊。”(袁光 蔡红 陆江 刘亚青 董桐荣 米振明 陈婧)

  【人物档案】

  1938年7月,孔宪质加入八路军系统的青年救国团开始革命生涯。1946年9月,他被任命为中共宿北县县委组织部长。建国后,孔宪质先后在新沂、泗阳等4个县担任主要领导。孔老离休前任徐州市纪委副书记,去年6月去世,享年9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