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艺下基层”该怎么“下”
【光明日报·文化观察·见仁见智】
近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动员全系统文艺工作者投身“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内容包括每年确定5部重点电影选题和5部重点电视剧选题,推动编剧、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下基层体验生活,指导电台电视台重点节目栏目建立基层联系点,主创人员下基层全年不少于30天等。还将每季度组织一批电影电视剧工作者深入村社、厂矿调研采风,开展“百名播音员主持人走基层活动”;建立文艺出版工作者定期深入基层制度。
近年来,公众对于“文艺工作者下基层”并不陌生,搞曲艺的,耍杂技的,唱歌唱戏的,写字画画的,各路“文艺人马”还是偶有下基层的。他们送文化下乡,送欢乐下乡,为基层老百姓送上了免费的文化大餐,带去了满满的正能量。而这一次,广电总局推出的新“文艺下基层”,不光歌曲戏剧、曲艺杂技等演员要去,而且影视剧编剧、导演、演员及播音员主持人、文艺出版工作者也要去,可谓是“文艺系统总动员”,值得点赞。
记得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系统“总动员”地下基层,就是对此的及时践行。事实也是这样,文艺创作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来源于生活,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民众,温润性情、铸造灵魂、温暖社会的作品。
那么,新“文艺下基层”该怎么下?要给百姓带去文艺实惠。正如走亲戚不能空着手去一样,文艺工作者下基层,也不能“空着手”,演员要带着演出去,编导要带着作品去,主持人播音员要带着节目去,而不是下去住上几宿、休闲几天,美其名曰“调研”或“采风”。据说已有电视台闻令而动,将其好节目策划推出“基层版”,如“好声音进校园”“好歌曲进校园”《微公益·聚能量——我为盲人说电影》等,无疑是不错的。
新“文艺下基层”要防止“假下”。在一些地方的干部下基层活动中,有的干部公然造假,本该他们下基层,当地村干部却从未见过其人影。文艺工作者下基层会不会也弄虚作假,或将下基层弄成彻头彻尾的“到此一游”?很难说。文艺工作者似乎比干部“时间紧,任务重”,“场面热、实效冷”的“假下”现象恐怕会更甚。事实上,文艺工作者下基层,也应该“下得去、蹲得住、处得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艺脱离大众之弊。
新“文艺下基层”只能添欢乐,不能添负担。个别干部下到基层,摆官架子,迎来送往,大吃大喝,给基层增添了不小的负担,皆因这类干部没有摆正“公仆”位置。我挺担心,文艺工作者下基层,尤其是编剧、导演、演员、主持人下基层,会不会摆正自身的位置?一些名编名导、知名演员和主持人,或许仍会以“明星”自居,在基层耍派头。如何约束下基层的文艺工作者不给基层添麻烦、增负担,显然是题中之意。 (何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