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位新使命新探索 淮海经济区崛起一座新“铜山”

23.11.2017  17:15

  新华报业网讯 将徐州打造成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在放大的坐标下审视区域发展,铜山区联接苏鲁豫皖四省,恰是不折不扣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地带”。“打造徐州南部主城、第一商业副中心”成为铜山新目标。

  “铜山面积占新规划徐州市区面积的2/3,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总量近1/4,必须拿出舍我其谁、奋勇争先的责任担当,在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中担大任、走在前。”铜山区委书记王维峰说。

  铜山区委、区政府明确:突出率先发展,争当苏北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起领军作用的排头兵;彰显发展实力,争当淮海经济区建设起龙头作用的主力军;强化担当作为,争当在真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中发挥先行作用的实践者。

  跳出“虹吸效应”,

  “郊区”变“主战场

  坐拥苏北首个国家级高新区——徐州高新区,铜山区经济长期领跑苏北。今年以来,势头不减,速度更快,领跑的“身姿”却有了变化——

  6月3日,徐工新能源汽车列入工信部产品公告,成为徐州市首家获批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企业。淮海新能源、江苏祥华、弘安电动汽车项目也在铜山紧锣密鼓建设,形成徐州市独一无二的“汽车板块”。

  7月21日,总投资超100亿元,以港波手机、日升手机面板、半导体封装测试、显示面板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园一期工程开工建设,高端智能手机产业在铜山生根发芽。

  8月5日,铜山与工信部中国电子技术与标准化研究院、北京中咨产学研创新研究院三方签约,投资50亿元建设智能传感器生产基地,将在2020年前形成500亿元产业规模,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传感谷……

  “无论是新能源汽车板块崛起,还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加速集聚,其意义不仅是项目之大,更在于层次之高。传递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不再做产业转移的‘跟随者’。”铜山区发改委主任吴恒辉说。

  长期以来,铜山的产业依赖“梯度转移”,与其所处区位相关。从全国生产力宏观布局看,北有环渤海经济区,南有长三角经济带,其夹在两大强势经济体之间。从市域结构和地理上看,铜山区几乎“环绕”徐州主城,对市区而言就是“外围”和“郊区”。人才、项目、资金等发展要素,往往因此被抽取“虹吸”而去。

  “尴尬”的处境导致产业没有“选择”,只能“跟随”和“配套”。一个例证是,江苏五大电厂都在铜山区,整个铜山煤炭资源消耗占徐州市的80%,电能主要输给上海和苏南,污染则留在了本地。

  进入新时期,铜山敏锐地抓住“两个契机”叠加机遇。一是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动能由资源驱动转换为创新驱动,“拼资源”变成“拼创新”;二是徐州提出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市域发展产业格局为之一变,新布局的“一城、一谷、一院、一区”创新体系中,“科技创新谷”和“产业研究院”都在铜山。

  “徐州市区对铜山不再‘虹吸’,反而‘辐射’。”吴恒辉说,以前,铜山靠冶金、食品、建材、玻璃、工程机械等传统产业“打天下”,经过多年转型形成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和安全科技四大支柱产业。今天的铜山,已然成为徐州创新发展的腹地和主战场。

  精绘“两个扇面”,

  从“拥抱”到“环绕

  “我们不再提‘拥抱’,而是‘环绕’。”采访中,铜山区规划局局长胡伟如是强调铜山与徐州的共融关系。

  措辞之变,缘于视野的放大。仅看江苏地图,铜山几乎包围着徐州市,形成一个“扇面”,可以说是“拥抱”;但打开华东甚至中国地图,铜山又成为江苏接壤山东、河南、安徽三省的另一个“扇面”。

  精绘“两个扇面”,位于苏鲁交界的利国镇首当其冲。当地早在1882年就开办官督商办的利国驿煤铁局,百年发展史都离不开一个“”字。曾经小煤矿、小钢铁遍地开花,外省称当地人“煤黑子”。随着资源日益枯竭,再不转型,就将面临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都“不保”的困境。怎么办?

  “集团投资2亿元建设的1×65MW高温超高压煤气发电项目,利用公司现有的高炉、转炉富余煤气进行发电,年降低生产成本上亿元。”位于利国镇的徐钢集团行政部长王超说。企业展示大厅陈列着“百万吨高炉炉渣综合处理”和“65MW高温超高压发电”工艺流程演示图,变废为宝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让人大开眼界。不止徐钢,东亚钢铁、利国钢铁、泰发钢铁等当地钢企老总们嘴里的关键词,早从“产能规模”变成“资源循环利用”和“产业链条延伸”。

  一方面,通过供给侧改革和“263行动”做“减法”,2016年以来关停近200个燃煤锅炉,全区未招引和审批任何耗煤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循环经济做“加法”,将余压、余热、废气、废水、废渣全部“吃干榨尽”。去年6月,省政府批复同意以徐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基础,筹建省级铜山经济开发区。

  “去年铜山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为265天,优良率72.4%,较上年增长4.5个百分点。”铜山区环保局局长鹿守恒告诉记者,凭着“以克为单位”的控煤力度,甩掉“煤黑子”的老面孔,扮靓江苏“北大门”。

  对内那一道“扇面”啥模样?俯瞰徐州,铜山犹如一条绿色丝带,将市区紧紧环绕。以“二次进军荒山”和“清风走廊”建设为重点,铜山创造性地在“石头山上种出森林城市”,打造出城区园林化、农村森林化、通道林荫化、农田林网化的城乡一体化绿化格局,使徐州呈现出北方城市少有的临水生态。用国家气候中心专家的话说,“等于把徐州城向南迁址八百里”。

  站位“中心城市”,

  勇立淮海“第一杆

  在铜山区采访,有“三个一”令记者难忘。

  万达广场前有“一根杆”——苏北乃至淮海经济区首个新型智慧灯杆。一根杆上集成摄像头、无线wifi、语音广播、显示屏、4G/5G/物联网通讯基站、指示牌、环境监测(PM2.5)、气象监测等设备,将成为智慧城市运行的物联网平台。

  徐州高新区有“一面湖”——基于自主知识产权蓝光存储技术的中国华录淮海数据湖。不管是政务数据还是商业数据,都能低成本和安全地“”进这个容量达200P的“”,开发大数据应用。未来这里将打造成立足徐州、辐射淮海经济区的城市数据湖样板。

  铜山区还有“一个谷”——徐州科技创新谷。谷内创新创业大潮涌动,来自山东曲阜的大学生张宁创办“木牛流马”机器人公司高速成长;来自法国的马克西姆不停夸赞在这里创业“机会多多”……

  一根杆、一面湖和一个谷的背后,铜山的发展已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要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聚资源、做示范、立标杆。

  王维峰认为,铜山的发展正处在两个关键节点:一是苏北发展座谈会上明确,苏北新一轮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争做苏北发展新路的探索者,铜山有基础、有禀赋,更要有行动、见成效。二是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铜山区是最大的容量空间、最优的功能载体和最重要的区域支撑。“今后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在徐州、苏北乃至全省发展大局中的作为担当,放眼整个淮海经济区建设的发展考量。

  融入徐州、领跑苏北、站位淮海经济区还不够,在省政府参事、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蒋伏心看来,铜山发展要有“更广阔的视野”——立足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战略,积极参与到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策应江苏的沿海发展战略,提高区域开放程度。

  站位中心城市,调高发展坐标,铜山区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新气象——产业高度上,部委共建的“中国安全谷”国内唯一,云意、精创等一大批企业跻身“单打冠军”,研发中心设到美国硅谷;社会治理上,以“创文”为契机,引入最新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城市”;城市功能上,集“五通汇流”之便,商贸、医疗、科教等资源辐射“大淮海”;生态文明上,吕梁访古,汉王听泉,微山湖上荡渔船……唱响“好山好水好空气,一路山水到我家”。

  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造出一座座高山。在苏北绿色发展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的新一轮“地壳运动”作用下,一座新“铜山”必将趁势崛起!

  本报记者 王世停 王 岩

  秦继东 刘 刚 仲崇山

  本报通讯员 徐尚魏

原标题:新定位新使命新探索 淮海经济区崛起一座新“铜山

标签:

编辑: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