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沼气池咋成了摆设

30.12.2014  08:27

  城镇化背景下推广农村用能模式应尽早谋划

  新华报业网讯 沼气既可以保护环境,节省燃料,又可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这些年,国家一直在农村地区推广。我省在农村地区推广沼气也已有很多年,一些地方还正在建设。

  不过,记者近日在省内部分农村地区采访发现,农村沼气面临尴尬:有的质量有问题用不了,有的无人维护;一些新建的沼气池成了摆设。对此,农民既心疼也无奈。

  问题沼气池一脚踹下砖头

  近日在淮安市淮阴区双庄村,记者看到,许多村民房前屋后的空地上,都有新砌起来的水泥池,下面还连着坑池,这就是今年3-4月新建的沼气池。

  “今年春天装的,用不起来,漏气。”“不能用,水一放下去就渗掉了,漏水。”村民们众口一词,都说施工方建完就走了。

  记者了解到,为了能正常用气,有的村民自己动手维修问题沼气池,但效果不佳。一位村民当过瓦工,他重新用水泥粉刷了4次,还是漏气。“多少家维修都没有成功,我们家也就算了。”于是,沼气池成了摆设。

  而与双庄村相邻的杨庄村,今年也有四五百户村民修了沼气池。村民带着记者看问题沼气池,用脚稍微用力一踹,池壁的砖头就掉了下来。

  记者了解到,国家从2003年起每年拿出巨额资金,启动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并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补助。

  “预算内资金中央是每个沼气池1300元,省内配套是500元。”淮安市淮阴区农委生态能源科科长周磊之查看现场后说,“这些池子肯定不达标,要重新维修。

  一座合格沼气池建成后,可以使用十年左右,这期间相关部门会安排专门的管理维护队伍全程跟踪服务。但实际情况如何?

  记者在连云港赣榆区海头镇龙南村看到,不少农户家中沼气设备都落了灰。不少村民使用沼气一段时间后就陆续出现了故障,有的是打不着火,有的是不出气,短的停用了3个月,长的已经拆了设备快一年。

  没钱挣,没人愿意养护

  省农委环能处处长李建农介绍,农村使用的沼气有两种,一种是单户自用的户用沼气,一种是村集体建的大型沼气池,管道通到每家每户,或者供应大型畜禽养殖场等使用。无论哪种,维护都很重要。但是,管维人员在哪呢?

  在连云港一些乡村,村民说,曾打电话报修,没见人来过。在龙南村,记者按照沼气设备配备的铭牌上的维修电话打过去,对方表示,他一个人要维护多个乡镇,实在忙不过来。记者又拨通赣榆区农委农村沼气户用项目的监督电话,工作人员表示需要问领导,“我不管这档子事。”记者问:“这不是监督电话吗?”对方答:“这是2010年的事,这都好几年了。

  沼气池无人维护,一个重要因素是钱。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很多项目的维护者是社会服务组织。如今沼气用户正在萎缩,维护单位收不上钱。“我们现在也犯难,服务组织必须有收益,否则运转不下去。政府给服务组织补贴一部分,但是十补九不足;向农户收一部分,但这本身就是惠民工程,也不能指望在农户身上收多少钱。

  省农委副主任张坚勇也坦言,收的钱和补助的钱要实现维护甚至盈利有一定难度,所以一方面希望财政加大补助力度,同时也尝试让服务组织找创收的渠道,解决生存问题。

  农村用能,应早谋划应对之策

  除了解决维护的赢利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不得不面对:我省沼气推广数量在急剧萎缩。

  省农委环能处处长李建农说,江苏沼气建设有40多年历史。在农村建沼气池遵循的是自愿申报原则,目前发展数量呈萎缩状态,每年建设量和建设地点都在减少。“如今,每年申请量从过去的几万个,大幅下降到只有五千个左右。”根本原因在于,随着我省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农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农村用能多元化,加之农村劳动力大幅转移,农村沼气需求在快速萎缩。徐州村官杨潜辗转做过多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他任职的两个镇也有沼气推广,运行几年就不用了,“大家嫌麻烦。

  省农科院专家认为,与农村传统烧草用能相比,沼气是先进的,但现在农村推广沼气,相对就落后了。“再说,一般建池,最起码要有四五平方米的地,现在集中居住以后,家前屋后没有这么大地方。”沼气池不太适合新农村和城镇化的需求。专家建议,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已建沼气池的维护与管理;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着力研究探索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用能的发展模式,早早谋划应对之策。

  本报记者 陈月飞 郑焱< /FOUNDER-CONTENT>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