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带来新机遇
11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时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同时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中国社科院财经院经济发展战略专家吕风勇对记者表示,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准确判断,目前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从增长质量和结构优化的角度看,目前经济已经表现出新常态的特征,新的增长点和内生驱动力正在形成。不论是“三产”结构、消费投资比例,还是城乡差距的缩小,都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在增强。
“长远来看,我国经济内生的增长动力仍有待激发,已经到了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时候。”吕风勇认为,政府正在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促进民间投资,新一轮改革大胆试水,意在释放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在对外开放上,我国内部有上海自贸区;外部则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两轮”驱动将有利于我国在技术创新上作出战略调整。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日旭也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到了一个节点,宏观上讲此前经济增长高度依赖要素消耗、投资拉动,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经济增速逐步向中高速增长转变,这是必然的趋势。具体来看,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在发生变化,从投资拉动转向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升级,由要素红利向制度红利转换,这需要通过简政放权释放改革活力,从外需向内需转化,并转为以内需为主。
兰日旭说,按照经济学理论判断,目前中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就是向大众的高消费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解决好两个关系,才能真正形成生产力和市场活力,一个是民企与国企的关系,目前我国正在试图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解决;另一个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8.5%,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
专家指出,去年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增速一度出现了下滑的苗头,但是并未采取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而是在充分保证就业的前提下,加大了对经济下滑的容忍度,在定向微调上着重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等经济短板的支持力度,使得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合理可承受区间内。内外需、“三产”结构的变化,正是经济增长均衡性和可持续性增加的显著表现。
与此同时,各类市场主体对经济“新常态”的适应性正在增强。行政垄断和管制的逐渐打破,将为中小企业和民营资本创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新型城镇化中软硬件的建设,将带来长远的内需动力,关键是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的改善,使得消费升级成为可能,并带动了一批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市场创新力的提升仍有很大空间,这在增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同时,也为对外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习近平在阐述中国致力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时指出,推动在今年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工作已经迈出实质性一步,中国还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兰日旭对此表示,经济崛起使得中国在全球经济合作中的话语权有所增加。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的提出,体现出以国内自贸区带动与周边国家合作自贸区发展的意图。事实上,去年以来上海自贸区在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创新方面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对外我国正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可见对外开放的思路是立足国内辐射周边、立足区域辐射全球。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互联互通,既能利用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互补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又能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吕风勇则认为,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促进国内改革的有效途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以及丝路基金破题,意味着亚太经济合作将进入新的阶段,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能有效提升我国经济的运行效率,此次峰会能在区域经济一体上取得多大突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