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精明增长,特大城市可以“大而美”

04.08.2016  21:09
 

从规划建设预防“大城市病”的南京探索——

 

国家新批复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南京戴上了两顶“桂冠”:“特大城市”和“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特大城市”该如何规避各类城市病,南京怎样成为“东部重要中心”?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黄莉新在昨天的市委全会上开出4剂“药方”:精致建设、精明增长、精细管理、精美品质。有了这“四要素”,大城市同样可以做到“大而美”“大而精”“大而强”。

副城模式,让南京无需“摊大饼

“‘大’意味着功能综合,‘中心’则指服务能级超过本市”,南京市规划局局长叶斌认为,南京特大城市和重要中心城市的定位,不能想着“帽子”好看,而要为国家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

胸怀“国家担当”,南京构筑了“一核一新二副城”的现代都市格局,以主城为核心,以江北新区、东山(空港)副城、仙林(汤山)为支撑,城市空间、产业承载和辐射能力不只为本市服务,还要服务周边。铁路、机场、水运、公路网还将加强建设,增强枢纽城市功能,主动对接上海,深化与杭州、合肥合作,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地位,合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策应“长三角”,规划部门已着手推进宁镇同城化和宁宣(宣城)黄(黄山)城市轴的深入研究。

城市跳开老城拉框架,最忌讳的是“摊大饼”。特大城市如伦敦、巴黎都曾在外围建卫星城,由于卫星城规模偏小,现在都在改建综合性新城,这成为南京的“参考样本”,并结合山水格局加以优化。规划专家介绍,主城和江北、仙林、江宁呈现“多中心、开敞式、组团发展”的布局,主副城被紫金山、长江、秦淮新河等有机间隔、让山水“包容”,又通过“双快”的轨道交通和快速路便捷联接,副城新区都要求自我配套、自成中心、产城融合。因此,虽然常住人口已突破660万,城镇化率达到81.4%,但江宁就疏散了100多万,仙林规划人口也是100多万,郊区副城宜居宜业,并不感到“拥挤”。“城市大了未必产生城市病,小了也不一定紧凑集约,关键看怎么建设、怎么布局、怎么管理。

保护老城,疏解“非核心功能

疏散老城人口和功能,是南京的“城市使命”,相对于仙林、河西的高舒适度,老城运行处于“紧平衡”状态,市长缪瑞林归结于“浮肿病”:人口密度较大、集聚功能较杂、交通负荷较重、环境容量较小。因此,要有序推动老城人口和非古都核心功能向新城区疏散。

南京明城墙围合的50平方公里左右区域,是城市的主体部分,什么是该保留的“核心功能”,什么是该疏散的“非核心功能”?叶斌认为,南京老城山水城林,历史积淀深厚,科教资源丰富,是城市特色承载地、国际旅游目的地,老城保护、旅游开发、科技研发以及高端商务,需要保留并大力发展,而此外的工业制造、占据历史文化用地的行政办公,以及面向都市圈的大医院等,不是“古都核心功能”,却占据主城资源,加大交通压力,理应疏散出去,不予新扩建。

因此南京明确,严格控制老城开发强度,今后原则上老城内不再审批医院增量扩建和新建学校项目,不再审批占地5000平方米以下的开发项目。老城疏散出来的空间和载体,以及危旧房棚户区,进行功能和环境“双休”:“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如大院腾迁和危旧房改造后,补上“支路网”微循环欠账,企业搬迁后植入新功能,改造为都市产业园。5000平方米以下的小地块拆出来后,用于补建停车、社区用房、游园这些民生短板。

精致建设,“先布棋盘后落子

城市布局大开大合、功能分区清楚合理,许多建设规划如地铁等前瞻布局,是南京的优势和长处。但城市“细部”未经推敲,管理比较粗,许多区域空间欠缺个性,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譬如许多高楼“粗鲁”地楔入山水节点和历史街区,一条不长的步行道上,一段是面包砖、一段是大理石、一段是水泥浇的,老小区和城市角落脏乱差,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人文绿都”的品质。

精致建设、精美品质,做好城市设计是前提。“先布棋盘后落子”,缪瑞林说,南京将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定化两年行动计划,“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工建设”,每一个新区和老城重点片区,建筑尺度、形态、风格、色彩都要控制引导,城市天际线、轮廓线要设计塑造,公共空间、城市雕塑、“城市家具”小品要统筹安排。叶斌介绍,市规划局已就新建建筑的形态、风格、色彩出台了设计导则,城市道路的文化特色、市政配套,也将挖掘南京地域环境、自然特色等“文化基因”规范设计。

完善功能、精细设计,不只体现在特色塑造和公共空间,还将深入居民小区、角角落落。今后所有新建小区,都要同步配建市政设施、雨污水、便民社区用房,规划部门核定没有漏项才可交付。老小区整治也有了“新标准”,要求雨污分流、二次供水、违建拆除、停车配套、绿化补植、杆线下地、安全保卫等一体整治,不像过去出出新、刷刷墙、清理垃圾就可以了。

本报记者 顾巍钟

2016年8月4日《新华日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