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医改释放红利,让百姓拥有更多“获得感”
(新华日报:2016-02-28)
“治国理政江苏实践”系列报道之七
医改释放红利,让百姓拥有更多“获得感”
落实治国理政新方略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健康是人民的基本需求,是民生事业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民生优先”为导向深化医改,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特别是2015年,江苏被列为国家综合医改试点省,深化医改迈出关键步伐,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医疗卫生服务百姓健康需求进入新阶段。
分级诊疗,缓解大医院“战时状态”
仪征市大仪镇居民62岁的邵阿姨,前阵子要做腹股沟疝气修补手术,她选择离家最近的镇卫生院开刀,手术的麻醉工作竟是苏北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高巨做的。原来,2015年8月,苏北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医疗联合体)正式成立,苏北人民医院定期派出专家到基层卫生院实施手术。
南京建邺区滨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通过网络直连三甲医院鼓楼医院的远程会诊中心。这同样得益于“医疗联合体”建设。目前南京市所有三级医院打破隶属界限,至少建立或参加一个医联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有了“高大上”的“娘家”。大医院通过“医联体”与基层建立紧密联系,不仅派专家坐诊,还包括绿色通道双向转诊、技术帮扶、远程会诊等众多内容。
镇江市民刘玉患糖尿病长达12年,以前每次就诊都要辗转近1个小时才能到达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现在,社区医院与江大附院结了“对子”,刘玉更愿意在家门口看病。同样,丹阳市练湖社区的葛洪林老人,每天一大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到”进行康复训练,55岁的他感到身体一天天转好。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如今,一张立体化的医疗服务网在江苏已经从设计走进现实,有效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镇江市世业镇卫生院调研时肯定了那里的双向转诊常态化,同时也提到“大城市的一些大医院,始终处于‘战时状态’,人满为患,要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习近平指出,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2015年初,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明确在江苏等4省开展综合医改试点。江苏省随即成立深化医改暨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组长,部署医改稳步推进,以改革实效惠及民生。7月,江苏省医改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要从根本上缓解大医院拥挤不堪、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根本办法是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看病就医新秩序。”江苏省医改办主任、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王咏红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省共有各种性质的医疗联合体近170个。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都与上级医院结成对口帮扶关系,建立稳定的双向转诊关系。全省每个县(市)都拥有一所二甲医院,村卫生室覆盖率和乡村卫生机构建设达标率均达到100%,以街道为单位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创造了条件。
据介绍,2016年江苏将扩大基层首诊试点,逐步推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回归功能定位,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诊疗和规范管理为突破口,以提升基层能力为重点,推动资源下沉、重心下移,促进分级诊疗制度框架逐步形成。2017年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使县(市)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层机构门诊及住院服务量占比力争达到65%。
大病保险,让老百姓远离“因病致贫”
连云港市海州区宁海乡5岁女孩魏妍妍,患急性白血病。“花去医药费15.2万多元。新农合报销8.5万元,大病补偿2.7万多元,合计11.3万元,超过医药费的七成!”魏妍妍的父亲告诉记者。
“因病致贫”是影响百姓生活幸福感的一大威胁。江苏率先将城乡居民纳入大病保险,就是在深化医改试点中,瞄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痛点”,更好守护困难群众生命健康,守住社会保障底线。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8月下发《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而江苏早在2013年就从率先探索的“太仓经验”逐步扩大试点大病保险,2014年底在全国率先覆盖城乡,全省5500万城乡居民纳入大病保险范围,补偿比例不低于50%。按医疗费用高低分段确定支付比例,医疗费用越高支付比例越高。
“大病保险,主要是对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医保患者按政策规定报销后,超过起付标准需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再次补偿,是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上给予进一步保障。”王咏红对记者说,“大病保险是普惠于民坚实的一大步。”
“自2013年开展新农合大病保险试点到2015年底,全省47.84万人次获得新农合大病保险补偿,补偿金额13.29亿元,其中,2015年补偿25万人次,补偿支出7.5亿元,大病患者的医疗保障水平较新农合基本补偿提高了10个百分点,有效减轻了群众负担。”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处长姜仑说。
“大病保险”如何运作?江苏探索了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创新形式。各地卫生、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制定大病保险的筹资、报销范围、最低补偿比例等基本政策要求,通过政府招标选定商业保险机构。从城乡居民医保基金中划出一块,用于大病保险的补偿,不额外向参保者收取费用。
破解“以药养医”, 公立医院回归“本位”
2015年10月31日上午,南京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第一天,57家省部属、市属及部队医院统一开始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不仅南京,2015年10月底,江苏以破除“以药补医”为关键,全面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所有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
10月31日,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室来了一位突患急性肠胃炎的学生,消炎、保护胃黏膜、补液等药费共需360多元,而在改革之前需要480多元。“过去肌肉注射,1元6角一次,其中1元是空针费用,我们的技术操作费只有6角;现在一次是5元,其中技术操作费3元3角。”省人民医院急诊护士长说,“体现一点价值了,也蛮开心”。
省人民医院院长王虹告诉记者:“先行的价格改革只是公立医院改革发出的‘第一枪’。医改不仅施行了药品零差价、降低相关检查费用等惠民举措,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也提高了诊疗费、手术费等费用,改变了过去不合理的收费结构,体现医务人员应有价值。”
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将公立医院补偿由原来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使公立医院真正实现公益性回归。这一转变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王咏红告诉记者:“省委、省政府要求2016年继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科学的补偿机制是改革的重要保障。省政府已经明确,到2017年全省各级财政卫生投入达到1000亿元左右。”
2016年2月14日,南京市物价局在官网正式公布南京57家公立医院实施的138项四级手术价格,最高涨幅可达75%。记者了解到,此次公立医院四级手术费用上涨部分并非都是患者承担,符合医保目录范围内的手术项目,可按照相应比例报销。南京市肝、肾、心肺移植手术,目前都纳入医保范围。
“医生价值如何实现,是医改的核心问题。让‘以技养医’取代‘以药养医’,还原医疗技术服务价值,这才是深化医改的内生动力,也是医疗的正确归位。”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海说。
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结果显示,患者和医务人员对江苏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综合满意度分别达92%和95%。改革实施近4个月来,呈现出“两升、两降、两持平”的良好态势,即技术劳务性医疗服务收入和医疗服务效率上升、药品和检查收入下降、医疗服务量和患者次均费用基本持平。
“互联网+健康”,让看病更智慧更方便
常熟市民刘群最近在手机上下载了“江苏省人医”APP,帮母亲注册并预约挂号。几天后,她陪母亲到医院,直接凭挂号记录和就诊卡就诊。刘女士对记者说:“以前要提前往返南京排队挂专家号,现在方便多了!”目前,“江苏省人医”APP注册量已突破8000。
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即可与过去很难挂上号的专家医生面对面问诊;通过预警信号,值班护士可观察到病人输液进程……互联网技术一旦与医疗服务“联姻”,改变的不仅是就医方式,更促使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更公平。
2015年,江苏省卫生计生委依托“互联网+健康”新模式,突出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助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服务公平可及,助力群众更好地享有便捷、高效的医疗与健康服务。
2015年12月,52岁的张阿姨住进无锡市人民医院肾内科病区。“有了输液监测器,半夜里不用老头子陪护了,我也不用总盯着输液袋啦!”张阿姨告诉记者。借助医疗物联网技术,该院病床还设有“智能床位监测系统”,动态监测心率、呼吸率和睡眠情况,通过床垫上的无线压力传感器判断病人在床与否,若离开床位超过15分钟即行报警,避免发生意外。
“无锡市人民医院日均门诊人数达7000-8000,但看不到拥挤的挂号排队情况。病人手持一卡通,就可以完成挂号、结算、检查、检验、取药等流程,真正实现了无纸化管理。”无锡市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陈敏亚介绍说。
“实践证明,在医疗卫生领域,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互联网+’应用,对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对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都是极大的推动。”王咏红说。
2015年12月24日,“江苏省智慧健康信息传输主干网”正式开通,主干网与县区原有的卫生专网无缝对接,实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卫生计生机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高规格网络链接。据介绍,江苏省智慧健康信息传输主干网络旨在为推进智慧医疗服务提供基础支撑,在全国率先使用扁平化数据传输架构,承载全省海量区域卫生计生信息的实时数据传输。
据了解,2016年,省卫生计生委将实施“智慧健康服务工程”,完善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等5大数据库,提高6大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务实应用水平。预计到2020年,江苏将在全国率先实现每个家庭有一名签约医生,每位居民有一张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居民健康卡。同时,江苏将全面建成互联互通的省、市、县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
( 本报记者 沈峥嵘)
央媒记者点评 >>>
江苏医改,厚实稳健有章法
江苏医改这些年,一直走得厚实稳健,不断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被列为国家综合医改试点省份以来,江苏在加快推进改革的同时,步伐依然稳健,不乱章法。
相比较其他试点省份,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曾经表示,作为东部试点省份,江苏医改应该与经济先发地区的情况相适应,以较高的起点和标准推进,总体定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瞄准国际先进水平。
江苏医改,历来有方法有步骤来推进、有真金有白银来支撑、有规章有制度来保障。比如,大丰的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在不断探索积累一定经验后,已在全省推广;比如,江苏省政府明确,2015年至2017年,全省各级财政卫生投入达到1000亿元左右;比如,江苏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社区卫生服务条例》均在全国率先出台,省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出台47个文件,明确系列突破性政策和创新性举措,医改政策框架基本形成。
千头万绪的医改,江苏一直努力在多个方面实现有效突破。2015年,江苏省所有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将公立医院补偿由原来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使公立医院真正实现公益性回归。“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一张立体化的医疗服务网在江苏已经从设计走进现实。这又与缓解大医院的“战时状态”相辅相成,互为侧翼。而江苏居民健康主要指标一直位居全国前列,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这便是江苏医改经年累月努力的成果。
当然,医改不是一个短期内就能竣工的工程,江苏目前取得的成就,还远没到令百姓满意的程度。路漫漫其修远兮,仍需上下求索、真抓实干。令人欣慰的是,江苏医改不避难、不避讳,勇于启齿、敢于探索,这正是改革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改革不断深化,必然能给群众带来更多实惠。
(新华社江苏分社高级记者 朱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