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儿歌为什么难走红?
“全国首届儿童音乐优秀创作奖”日前在江苏通州举行颁奖仪式,《孔子爷爷好》《金色的月亮》《我们是祖国灿烂的未来》等10首获奖歌曲。但记者调查发现,包括上述获奖歌曲在内,近年来创作的大量新儿歌,绝大多数还只能停留在舞台上、书本里,并没有真正在孩子们中间流传开来。
儿童是中国的未来,但目前市场上却很难找到适合儿童传唱的好儿歌,“儿童唱成人歌曲、灰色儿歌流行”成为令人心痛的怪现象。江苏通州2006年发起“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活动,全力开展童谣、童歌的创作、推广等活动,旨在从孩子抓起,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推行至今,同样面临创作后继乏人、所创作的儿歌难被传唱等困境。
“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活动发起人张锋在分析历年收集的作品时发现,儿歌创作领域的工作者往往不是一线词曲作者,而且年龄偏大。他认为,儿歌的创作者,最好是儿童的哥哥姐姐辈的,最多父母一辈的,到爷爷辈的,就很难创作出接地气的儿歌了。作曲家罗大明认为,很多儿歌创作者喜欢关起门来创作,习惯以说教的方式创作,甚至追求曲调的演唱难度,因而很难获得儿童的认可。
“一些作品没有新意、歌词不生动、很多是说教式的、曲调没灵气、制作粗糙……”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徐沛东说,由于社会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导致儿歌创作越来越不被重视,儿童的美育教育正处于风雨交加的处境。
相关专家认为,当前不少学校过于追求主课的成绩,将儿童的音乐课给挤占了,而一些学校的音乐课只是放放歌曲,却没有认真教学。他们强烈呼吁将音乐课还给孩子,因为“数理化成绩很重要,但心灵的陶冶同样很重要。”词曲作家付林创作的《小螺号》曾经唱红大江南北,他说,当前的儿歌创作,也要吸纳流行歌曲中的流行元素,在词、曲、编配上都要流行化,甚至要找推手来推广,而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在没有资金支持、缺乏平台推广的时候,只能指望少数儿歌词曲创作者的坚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