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布局重塑江苏发展新优势 一论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
本报评论员
以淮安、宿迁两个设区市全域和里下河地区的高邮、宝应、兴化、建湖、阜宁5个县(市)为重点,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这是我省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15日召开的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现场推进会,进一步明确了江淮生态经济区的范围内涵、目标定位、思路举措,标志着“1+3”重点功能区战略步入新阶段,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地理格局决定经济布局。根据各地不同的基础条件、资源禀赋,确定各自功能定位,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是推进区域发展普遍的策略选择。地理格局恒定不变,但经济地理格局则需因时而进。按照行政区划来配置资源、谋划发展,可以充分调动发挥各地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客观上也形成一些壁垒,难以产生“1+1>2”的效应。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重构江苏经济地理版图,实现区域之间由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的转变,从同质竞争向协同发展的转变,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思路,以新布局重塑江苏发展新优势。具体来说,就是要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让不同的区域承担不同的发展功能,各大功能区板块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和优势,同时又功能互补、互相促进,形成全省域开放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1”就是扬子江城市群,“3”就是淮海经济区、江淮生态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区。江淮生态经济区地处江淮交汇、水网密布的水乡地带,水是这个区域最鲜明的符号。一直以来,区内的百姓逐水而居,依水而生,经济社会发展因水而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古代,黄河夺淮入海以后,水生态环境极大改变,水患成为区内百姓挥之不去的噩梦。现在,水患问题解决了,包括水环境在内的整个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区域发展不够充分、增长不可持续、群众不够富裕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要实现更大发展,重现这一区域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版图中的历史光荣,必须在生态上做文章,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
淮安、宿迁两个设区市和里下河地区五县(市),是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和徐州共同的腹地、共同的后花园,是长江以北地区的“水龙头”。区域内拥有洪泽湖、骆马湖、高邮湖、淮河、京杭运河等湖泊和河流,水面面积占区域面积的比重超过1/5,占全省水面面积的近1/3。整个区域国土开发强度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淮安、宿迁、盐城均在17%以内,保持在国际宜居城市20%这个标准上限以下。生态资源最集中、土地开发强度最低、区位布局最适合、社会关注度高、工作推进有基础,在这个区域范围内布局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是必然的选择。
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是在生态前提下的一个经济区而不是单纯的保护区,建设生态经济区不等于不发展,更不等于不要工业,关键是发展什么样的工业。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涉及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发展格局的重大调整,既要有历史的耐心,科学地去谋划和推进,又要有现实的紧迫感。当前,相关地区要切实把重心转到生态经济区建设上来,以务实创新的精神把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凝心聚力开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原标题:以新布局重塑江苏发展新优势 一论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
标签:
编辑: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