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文艺人吴林康:半个世纪的文艺情怀
图为江苏省舞蹈家协会原主席黄素嘉(左二)在靖江指导《银絮情》排练,与吴林康(右二)和两位演员合影
多年来,记者采访文艺节,或者采访一些业余文艺团体,总能看到一个高高瘦瘦的身影,忙这忙那,从策划到舞蹈导演,从服装道具到演出灯光,都是他在操心忙碌。最近采访他,发现他的头发花白了大半。他告诉记者,岁月不饶人,越来越感觉累,跳不动了。看到优秀的文艺作品,心里却又痒痒,想学想排,然后忍不住遗憾:“要是我能年轻一点就好了!”这位舞动了半个多世纪的靖江文艺界老兵,就是吴林康。
一
18岁的吴林康据说很帅,近一米八的个子,端正的五官,提拔的身姿,玉树临风。当时靖城镇的一位领导见到他,立即决定派他去扬州艺校学习。学什么呢?县里缺少会跳舞的文艺人才,那就学跳舞吧!就这样,吴林康走进了扬州艺校舞蹈教室。
在班里,数吴林康的年龄最大。按理说,他这个年纪,骨骼发育完全,再压腿,那种疼痛,一般人难以忍受。每天凌晨,吴林康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压腿、踢腿、练功。就这样,他成为了班里基本功最优秀的学员。
一年半后,靖江县成立艺校,吴林康回靖做了插班生。虽说是学生,可他是班里的舞蹈队长,负责教同学跳舞,其实也就是半个小舞蹈老师。
学生时代,吴林康带领同学,到南京、常州、无锡学戏,学舞蹈,移植编排了舞剧《刘三姐》中的舞蹈场面、《望北方》舞蹈片段、《抢亲》舞剧片段等。文革开始后,他们又组成宣传队,分成小组,打着背包下乡演出。和锡剧团联合排演歌舞剧《红灯照》。直到文革结束,宣传队解散,成员们分到企业、学校,吴林康被分配至当时的测绘厂,在工会管图书、厂俱乐部,接着从事文艺工作。
1983年,靖江开始举办第一届文艺节。吴林康作为原机械局系统的文艺骨干,当仁不让,创编舞蹈《光学工人学大庆》,代表测绘厂参加。后来,他参加了历届文艺节,主要是编排舞蹈,是这一靖江盛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直到现在,他仍然活跃在文艺节的舞台上。
二
在吴林康的艺术观里,文艺作品一定要有“生活”,必须饱含时代特征。他特别感谢自己童年和少年时经历的艰辛生活,让他熟悉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景,才使得他创作的作品,特别有生活气息,容易使观众感到亲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苏州市出品了一个舞蹈节目《担鲜藕》,可能很多人对这个节目记忆犹新。靖江文艺工作者看到后,都跃跃欲试,希望也能创编出那样灵动、接近生活的舞蹈节目。吴林康接到任务后,开始了思考。
1989年2月,县东门农贸市场一角,棉被店里,忙于手里活计的两个弹棉人没有在意身边有个人,正痴痴地望着他们。他们在数九寒天,挥汗劳作,弹花,经纱,压纱,一道道工序如行云流水,又像在跳一段熟悉的舞蹈。吴林康看呆了,弹棉人劳动中展现出来的美感,震撼了他。他回忆说:“我有三个姐姐,出嫁的时候,母亲都要为她们做棉被。从小我就觉得弹棉花特别好看,特别神奇。这正是生活给我带来的启发。”
吴林康向当时县文化馆的领导提出,仿照弹棉花,排一个舞蹈。大家纷纷点赞,《银絮情》出炉了。舞蹈表现的是一对弹棉花的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知相恋,迸发出爱情的火花,追求着幸福富裕的生活。双人舞《银絮情》登上舞台,果然不同凡响。1998年国庆节期间,中国艺术节(华东)片的专场演出中,这出舞蹈,以浓郁的生活气息、饱满夸张的舞蹈语汇,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银絮情》还在江苏省总工会举办文艺创作调演中,被评为一等奖和表演一等奖,还登上过上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屏幕。
三
退休后,吴林康还是闲不下来。很多人请他出山,帮着排舞。吴林康继续在心爱的文艺事业里遨游。
2004年,原劳动局退管中心,要送个文艺节目到泰州参加汇演。负责人请来吴林康,希望他能帮出出点子。丰富的生活阅历,再次给了吴林康灵感。他联想到,三姐姐养殖过珍珠蚌,靖江是水乡,养鱼养虾养河蚌是我们这个地区劳动特色,何不就以河蚌为题材,创编一个节目呢?
节目在吴林康脑海中有了雏形,取名《育珠》。退管中心喜欢表演的老年人有20多个,大家积极性都很高,都希望到舞台上表演。针对这个需求,吴林康设计了8个河蚌角色,12个水角色,还有1个采珠姑娘的角色,就这样,大家都站到了舞台上。
世博会那一年,《育珠》应邀参加中国中老年人艺术节。节目受到组委会青睐,他们又应邀去韩国表演。2010年10月,他们登上了去韩国的飞机。在剧场,演员们登台,灯光亮起,照射在表演水的演员身上,河蚌娉娉袅袅穿梭在“绿水”之间,台下立即响起了掌声。原来,河蚌、水、采珠等劳动场景,对于傍水而居的韩国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艺术冲破了国界、语言的藩篱,让台上台下的两国人民,产生了共鸣。随后,吴林康带领团队,又在其他剧场连演多次,每次都能收获热烈的掌声。还有热情的观众跑到后台,亲口对他们表示赞赏。
《育珠》大获成功,他们回国之后,这个节目数次参加各类演出或比赛。算下来,有超过100个演员演过这个节目,年龄最大的72岁。从节目创意到道具灯光,都由吴林康一人担任,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而每一个节目从创意到站上舞台,都要经历类似的过程。
四
吴林康介绍,编排节目,首先要构思,舞台表演不但要生活化、形象化,让观众一看就懂,还要具有艺术的美感。创意出主题后,吴林康就要找到作曲家,为舞蹈谱曲。他将立意写成文字稿,讲述给作曲家听,让其了解节目的主题、段落和意境,拿到曲子后,吴林康数好曲子节拍,思考如何用舞蹈语言表达主题,再去教演员排练。紧接着,就进入服装道具的制作环节。
就拿《育珠》来说,服装道具的设计是吴林康自己完成的。十几年来,这套服装被众多演员轮流穿过。每次演出完,吴林康都细心地将道具、服装收装妥当,“业余团队,经费有限,必须要精打细算过日子。”他说。《育珠》中河蚌的“壳”让吴林康伤透了脑筋。舞蹈动作中,演员要完成下跪和侧身躺的动作,身后背着坚硬的“壳”怎么能做呢?吴林康灵机一动,将“蚌壳”设计成上半部分“硬”,下半部分为软布,这样一来,演员行走时,软布飘逸,又不妨碍做动作,总算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专业艺术团队里,大家的分工很明确。道具就是道具,音乐就是音乐,而在业余团队,演员们只会跳舞,其他很多事都要我由我来做。《育珠》在韩国演出时,我安排好演员上场事宜,赶紧跑到灯光师那里,告诉他如何打灯。因为舞蹈节目中,打灯的好坏直接影响节目质量。”吴林康说,带着一群阿姨辈奶奶辈的演员到韩国、到香港,一路上要照管服装道具,还要照顾她们,其中的工作太多太多了。
尽管辛苦,吴林康乐在其中。多年来,他为原劳动局退管中心社区情艺术团、城北夕阳红艺术团、城北村艺术团、阳光艺术团等老年文艺团体,为长强钢铁、华德汽配等企业创作编排过节目……忙忙碌碌,岁月流逝,吴林康已经在舞台、在幕后,工作操持了55年。半个多世纪,他也从一个玉树临风的青年,忙碌成满头白发的老年人。
“有点累,想歇歇了!”吴林康说。记者刚要表示赞同,他又轻声来了一句:“可我放不下啊!心还是挂在搞文艺上啊!”
这老人家,真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