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文物医生"被膜拜 绝活巧手令故宫师傅点赞

22.03.2016  12:05

  近日,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上爆红,让神秘的文物修复工作者走进了公众视野,这群“貌似普通、身怀绝技”老师傅们手上修复的都是顶级的文物,却个个沉稳和善、平凡淡然,让观众们“”点满满,高呼“献上我的膝盖”。

  这群被“膜拜”的“文物医生”中,就有常州博物馆书画修复师丁为新。纪录片拍摄期间,恰逢他在故宫博物院进修,凭着高超的技艺,他不仅在这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中频频亮相,不久前还捧回了行业里的一个金奖。

  常州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截图,丁为新在故宫修复书画

  他的绝活巧手令故宫的师傅点赞

  两个多月前,丁为新接到了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书画修复科科长杨泽华老师的电话:“丁老师今晚看电视!看央视9套,纪录片里有不少你的画面!

  “我一看,还真是,大都是在背景里干活的场景。”丁为新说。

  今年47岁的丁为新,从事书画修复却有30个年头了。从去年5月19日起,他到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进修了3个半月。

  “故宫文物修复师傅们工作环境非常安静。以前,那里是‘冷宫’,是关禁嫔妃的地方。”丁为新说,文物修复很枯燥,故宫也不例外。

  除了见识到数不胜数的顶级国宝,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些老师傅们的平和冲淡:徒弟们大都年轻,早上爱睡懒觉,师傅们一大早就到了,领钥匙开门、抹台子、拖地、倒垃圾、打开水,准备一天的工作。丁为新说,“他们大多二十岁左右就在故宫做学徒,一辈子只干修复这一件事儿,让我很是钦佩

  他也给故宫师傅们亮了一手:有一回,为《石渠宝笈》特展中的一幅手卷做修复档案,他看到修复师为手卷玉别一点点地描画图样。“不如试试拓片?”丁为新一面建议,一面展示微拓技巧,用拓片技艺使玉别图样完美展现。

  “本来年轻一辈都喊我‘丁哥'后来大家就都叫我‘丁老师’了。”丁为新笑着说,“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分工很细,碑贴是归书画部的,像我们馆书画修复就只有我一个人,有关纸质类文物修复技艺都要掌握,大家就来围观点赞了。

  常州

  丁为新给给清绢本高堃《仕女图》团扇全色

  以师徒形式绵延下去的行业

  “书画修复是不可逆的,稍稍一点儿不慎,可能就废了。”丁为新介绍,有些字画送修时通体残缺断裂、霉变、脆化,有些地方都沤烂了,轻轻一捻就会变成粉末。完成一幅藏品的修复需经过方案设计、除尘、清洗、拼接、复位、揭画心、托画心、全色等等一系列的工序,每道工序都来不得半点马虎。

  “我师父常说的就是,只有耐得下性子,才能做好文物修复,书本上只是理论知识,文物修复完全是经验积累,只有用心多做,由量变到质变”。丁为新的师父是常州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左树成先生。1987年,丁为新应聘常州博物馆当保安,因为对文物修复感兴趣,就跟左老师学了起来。

  学了一个星期,老师就叫他上手操作。有一回,老师让他将修复好的一幅画覆好背纸贴在指定的板墙上,第二天刚进门就吃了一惊——昨天上墙的画“”了!他连忙花了一天时间继续修补上墙,第三天一进门,还是“”了。怎么回事?他带着纳闷又将画修好,到第四天,依旧是“”。“问题出在哪儿?我都焦虑得不行了,老师朝我看看,但不做声。

  后来他出去倒垃圾,经过窗下一抬头,夏天的阳光从窗外射进来,直直地透过玻璃照在板墙上。一下子恍然大悟:“大太阳这样照,难怪画会‘崩’了。”第五天,师父一进门,看到画在板墙上换了个地方,一下子哈哈大笑起来。

  为一幅画花上几个月甚至一年,都很正常

  在丁为新的工作间里,时间好像都静止了。几把鬃刷,十几年用下来已经秃了六七公分。摆在案头的调色盒,十几年没去洗。按他的话说,缓慢氧化能让颜料去去“火气”。

  大多数的情况下,他只是守在工作间内独自面对着库房运来的一幅又一幅的修复对象。看似简单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熬心血:画心需要心平气和慢慢揭,全色时色调需要仔细找,以求协调准确。一幅画花几个月,甚至一年都很正常。

  “中间可能会出现厌倦,但到最后就变成真正的融合了。”去年一年,他一个人就修复装裱了100多幅书画,相比于别的馆好几个人的工作量,这个磨性子的活干着干着,也让自己的个性越发平和内敛。

  今年2月底在苏州落下帷幕的“苏裱精工传天下,名士妙手扬国学”巡回展上,丁为新的作品清绢本高堃《仕女图》团扇从全国各地参展的12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这也是该行业第一次为苏裱修复师评奖。

  “成为红人?不会啦。”丁为新说,纪录片里就是他在干活的背景,回来后也还是专心手头的事,生活并没太大变化。

编辑: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