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家家文明了,乡风才能好!江苏这个自然村户户重家风
新华报业网讯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包括乡风文明。很多基层干部对如何推进乡风文明感到困惑,觉得很难找到推进的抓手。记者最近走访了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上党镇上会村东宝庄自然村,他们的做法或许能够提供一些启示。
正是小麦抽穗时节,沿着镇荣公路,过上党镇不久,路边有个亭子,上会村东宝庄自然村就到了。村口有几间粉刷一新的平房,“这是从东宝庄走出去的青年企业家周建平出资修缮的。”上会村党支部书记邵二平说,这几间平房原来是农业设施用房,后来一直闲置着,今年春节,周建平表示愿意出钱修缮装修一下,搞一个小食堂,给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儿童当一个活动场所,饭菜免费提供。“现在正装修厨房呢,过几天就完工了。”
自然村十分干净,路上见不到任何垃圾,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有树木花草,整个小村落掩映在绿树中。邵二平说,村庄环境最能体现村民的素质,“不管何时来东宝庄,庄里的卫生环境都是很好的。”他说,村民还特别注重爱护古树名木,几棵有百年以上树龄的构骨树被保护得好好的,一棵有200多年树龄的枣树也被圈起来保护了。
一栋两层农宅前,一名中年男子正打理家门口的小菜园。与他攀谈几句后,男子热情地邀请记者到他家坐坐。男子叫周国平,今年54岁,他说,他以前在杭州的一家服务企业当大堂经理,当时的月收入就超过4000元,不过他回到庄里已有七八年了。
“看你身体好好的,年纪也不大,为啥就回来了呢?”记者问。
“要伺候老母亲。”周国平说,他母亲今年90岁了,身体一直不大好。他哥哥早年在部队因公牺牲,两个姐姐都出嫁了,家里缺少照顾老母亲的人,“母亲老了,一天也离不开人伺候了。”
“那你家平时靠什么收入维持生活呢?”记者又问。
“在附近打点零工,还种了3亩多地。”周国平说,他妻子有技术,去泰州打工了,儿子在镇江新区工作,“我老婆平时对我母亲可好了,比我孝顺多了。”
从周国平家里出来,要路过一家小店,店主是76岁的贡金儿,他早年做过生产队会计,挑担压坏了脊椎骨,就在村里开了便民店。这位在自然村算得上是文化人的老人说,百善孝为先,儿女对父母孝顺,家风就会好,家风好了,村风肯定也会好。“我三个儿子算不上有钱人,但对父母都很孝顺,一家人一直很和睦,也从来没跟邻居有口角。”他说,所以他逢人就说孝顺的重要性,村里人都喜欢听他说道。
回到村口那几间正在装修的平房时,记者看到,墙上挂着寿星榜、状元榜、乡贤榜等,自然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近年来考上大学的学子、从自然村走出去的乡贤的照片,都上了榜,家风优良的家庭也上了榜。“别看这小小的榜单,作用可大呢。”村支书邵二平说,自然村100来户人家,家家都想上榜,大家在比赛呢。
说话间,东宝庄自然村村民小组长胡良仁走了进来。“去年底老胡才被镇里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邵二平说。原来,老胡在一家农庄打工,去年初冬的一天早上,老胡骑着电动车刚出村,看到村口池塘里有个东西在浮动,开始时他没在意,骑出几十米后想想有点不大对头,就折回到塘边,一看,那不是有个人在水里扑腾吗?他跳下车、扑进塘里,救起了溺水者。溺水的是本村的一个老太太,她一早到塘里打水,一不小心滑下去了,如果再晚几分钟,老太太肯定出事了。事后,老胡坚决谢绝了老太太家人的谢礼。“一个庄上的人,谁见到这种事都会帮忙的。”他说。
老胡还对记者说了几个故事:自然村里有一个乡风文明促进会,成员由老党员、退休教师等组成。春节前,一个老人找到促进会,说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平时连问候都没有,他感到失望。促进会成员立即找到老人的儿子,道理才说一半,两个儿子就羞愧难当,立即表示今后一定改正。还有两户村民,因宅基地产生矛盾,两家不和已近一年,促进会成员登门做工作,两家很快和好如初。“前几天,其中一家的女主人还对我说,有一天快下雨时,隔壁那家晒了衣服在外面,人不在家,她帮着收进了屋。”
陪同记者采访的丹徒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包荣军说,东宝庄乡风文明建设有几个特点:建立了乡风文明促进会,推进乡风文明有了主体队伍;利用闲置农业用房改建成慈善性质的食堂,村民还可以在这里议事,有了推动乡村文明的阵地。最重要的是,村民们自觉意识到,家风好了,村风才能好,所以形成家家户户都注重家风的氛围。“这是来自基层乡风文明建设最朴素、也可能是最有效的方式。”
交汇点记者 朱新法
标签: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