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自信绽放赢得连连点赞
①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文化消费模式还很单一,这是1982年春节南京送戏下乡的照片。晓庄摄
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逐步开放,交谊舞逐渐在全社会热了起来。图为1994年在公园传授交谊舞的小伙。于先云摄
③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喜迎十九大幸福舞起来”全省广场舞大赛优秀团队展演。乐 涛摄
④ 1997年,洪泽西顺河镇洪祥村渔民刘孝忠一家人在船头上唱起了时髦的卡拉OK。桂宝林摄
⑤最美书店“钟书阁”。范 飞摄
⑥在宜兴的文化惠民工程中,曾经台下的看客变成了台上的主角。万程鹏摄
⑦ 2016年南京森林音乐会。张全宁摄
文化是衡量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尺度。从单一到多元的文化形式,从封闭到开放的文化心态,从粗放式发展到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一张张照片里,我们触摸到的是江苏40年文化生活的巨变。
文化形式,从单一到多元
摄影家晓庄有一张拍摄于1982年春节南京送戏下乡的照片(图①)。照片中,全身戏服的演员,排着队行走在满是积雪的田埂上。
老照片唤醒记忆。晓庄说,这是演员们到江宁凤凰村演出。那个年代,没有几家有电视机,农民平日里几乎没啥文化生活,城里剧团送戏下乡,成了他们最大的期盼,且只有过年时才有。
改革开放40年,人们的文化生活也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这些变化被浓缩在一张张泛黄的照片里,也在全新的彩色照片里书写着当下的故事。
这张照片拍摄于1994年(图②),在南京鸡鸣寺附近的和平公园里,一个收腹提气、架着双臂的小伙子,正在示范交谊舞的标准舞姿。“你看,围观的群众学得多认真!”上世纪90年代,从部队转业的于先云刚到扬子晚报工作,没事就去“扫街”的他,捕捉下了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画面。
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群众性娱乐活动,老百姓掀起了交谊舞学习热潮。
“公园成了培训班,到了星期天,上班族打扮得漂漂亮亮来切磋舞艺。”于先云记录下的就是这个瞬间。细看围观群众,无论是双手叉腰的“墨镜男”,还是穿着喇叭裤的“烫发女”,都“潮”味儿十足。
时至今日,更多文化活动涌入人们的生活,以健康为目的的广场舞,以炫酷夺眼球的滑步舞,不仅成为百姓生活的日常,有的还成为抖音等视频网站的网红。
2017年10月12日下午,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喜迎十九大幸福舞起来”广场舞大赛,在南京五台山体育馆举行。一个潇洒的转身,一个夸张的摆胯,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拘谨的身体逐渐放开,更是源自内心的自信绽放(图③)。
文化设施,从简陋到丰富
作为一辈子在洪泽湖生活的渔民,刘孝忠和其他渔民一样,把祖孙三代人的家安在了船上。
一台黑白电视机,一个大音箱,一柄麦克风,一家人捕鱼归来吼一嗓子卡拉OK,这是刘孝忠一家的欢乐时光。一张张笑脸,被摄影师桂宝林定格在1997年(图④)。
如今刘孝忠已87岁,照片中坐在前排正中的小女孩叫刘荣,当时只有12岁,如今已是一对双胞胎女儿的妈妈。作为第三代渔民,刘荣现在也把家安在船上,只不过,船上的卡拉OK设备换成了笔记本电脑和IPAD,只要有时间,她会带着女儿去区里的图书馆看书,去文化馆看演出,或者带着孩子去电影院看最新的动画片。
文化消费层次的提升首先得益于全省文化硬件设施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缺少功能齐备、技术先进、体验舒适的文化消费场所,一度成为制约群众文化生活的瓶颈。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设施投入的持续加大,一大批品质优、功能专、档次高的文化设施、场馆陆续建成,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形态。四颗“水滴”形的建筑坐落在“荷叶”状的高架平台上,形成了一幅柔和壮美的现代艺术图案。2017年8月,江苏大剧院正式启用,作为省内重要的文化综合体,以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剧院为目标的江苏大剧院,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与世界经典“零距离接触”,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题图)。40年过去了,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率先完成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达标建设工作,形成了“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目前,全省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总数居全国第一,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由2002年的330平方米增加到1500平方米(图⑤)。
没有炫目的灯光,没有像样的舞台,可照片中的模特依然很卖力,观众依然很捧场……时任新华日报摄影记者于惠通回忆,上世纪80年代,“时尚文化”还处在起步阶段,“模特走秀”这种形式对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相对保守的市民来说还很新奇。照片中,模特们甚至都没有一个临时搭建的T台,只是在玄武湖的土路上走秀,但依然吸引了密密麻麻的观众。
40年过去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文化上的“新生事物”已成为百姓生活中的日常,文化也从“专家”走向“大家”,走向普通大众。
在宜兴,一个名为“文明之光耀陶都”的文化服务新行动今年掀起热潮。5月21日,来自万石镇后洪村、南漕村、万善社区等10个单位的120名文化志愿者,冒雨表演了舞蹈《鲜花的祝福》、小品《合作三赢》、快板《万石千帆——激流勇进新时代》等精彩节目,赢得了现场近500名观众热烈的掌声。曾经台下的看客一朝变成台上的主角,便立刻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城乡基层延伸(图⑥)。
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化生活已经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周末看场演出,中秋节去听森林音乐会(图⑦),读书节参加文化沙龙……江苏为百姓打造“不落幕”的文化盛宴的同时,也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个性化的文化产品,新时代的文化正从粗放式发展模式向高质量、高层次、精细化发展模式转换。
新华报业网记者陈 洁徐 宁
标签:
编辑:范杰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