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化提升整治成果 南京探索建立城市管理常态长效机制

12.01.2015  08:16

经过整治,明城墙两侧变身为供市民散步休闲的大公园。图为出新改造后的玄武门至神策门段明城墙。 本报记者 王成兵 徐琦摄

龙虎网讯 “这一年变化很大,家前屋后、上班路上的环境真是大变样了。”这是去年南京市民对于身边环境最直观的感受和评价。

过去的一年,是城市管理迎接各种挑战、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全市上下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大干一百天、环境大扫除”和“再干两百天、环境再提升、管理见长效”行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给参加青奥会和国家公祭日的来宾留下美好印象;与此同时,“内在”的城市管理机制也在深度变化,《关于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意见》等规章制度接连出台,不断固化突击整治的成果,城市的长效管理机制逐渐成型。管理的制度化、整治的标准化、成果的常态化,正推动着一个责权明晰、运行高效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悄然形成。

渣土车、违建等都被上了“紧箍咒”,政策“组合拳”力克城市顽疾

明城墙的玄武门到神策门段,曾经是墙内墙外两重天——墙外侧是玄武湖,绿树成荫,碧波荡漾,内侧则是违章搭建的小房子、杂乱的植物甚至成堆的垃圾。这样的现象在去年彻底改变了。据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介绍,截至去年7月份,整治后明城墙14公里两侧15米范围内只有绿化,沿线变身成为供市民散步休闲的大公园。

这样的违建群变成大公园的例子是环境提升的一个缩影。去年4月份开始,全市范围的“大干一百天、环境大扫除”整治行动展开,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直面多年老违建、停车难、河流污秽、占道经营等城市管理的“顽疾”,给城市“洗脸”。

高强度的突击行动展开同时,“立规矩”也开始了。市政府在去年5月底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意见》,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细化目标责任的落实,突出解决易回潮反复的顽症,真正实现城市管理方式从传统城市管理向现代城市治理转变,从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转变,从单项整治向综合治理转变,构建与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相适应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城市形象“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大扫除是提升管理水平的契机,在此过程中,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总体框架下,我市综合施策,打好“组合拳”,市城管局局长许卫宁介绍,去年陆续出台了《渣土运输管理办法》、《违法建设治理管控办法》、《城市建筑物、公共设施、道路容貌管理规定》等多项办法和规定,为城市管理提供了更为严格、规范的法治依据。

渣土运输管理办法》中规定,渣土运输企业一旦出现偷倒渣土、无证运输、暴力抗法、出借渣土承运证件或允许他人以自己名义参与招投标等行为之一,都会被吊销“企业准入证书”。截至目前,共有94家渣土运输企业通过审核,另有一批不符合规范、违章运输的渣土企业被淘汰出市场。

违法建设治理管控办法》则完善了控违拆违工作的执法内容和程序流程。为了严格执行新建违建第一时间拆除、存量违建逐步拆除原则,全市对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的自身搭盖和使用违建情况进行彻底排查、督促带头拆除。

保洁、垃圾处理等皆上“轨道”运行,加大财政投入实现整治标准化

去年,我市做了很多努力将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推上‘轨道’运行,即要有统一的可操作性的标准,形成标准化的整治机制。”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整治的标准化,我市加大了对城市管理的财政投入,配齐了“缺位”的基础设施。

重点主干道、景观路实行全天候保洁,每天不少于1次冲洗、2次清扫、3次洒水,确保路面无积尘;支路、街巷实行16小时保洁。”这是我市对于城市保洁制定的标准,为此,全市加大了机扫器械购置力度,目前,道路机扫率达到80%以上。

同时,已有十多年未调整的市政设施养护定额去年上半年终于上调,20多个项目的金额都有大幅增长。比如,车行道养护金额从原来的2.74元/平方米上涨至8.95元/平方米,人行道养护金额从1.69元/平方米增加到4.8元/平方米。

财政的投入不仅提高了道路保洁和市政实施的水准,也使得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去年,南京陆续建成了江南焚烧厂、江北焚烧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城东有机废弃物处理站,并开展试运行工作,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7%。

全市还对800多座公厕进行升级改造,对发现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并给每个公厕配上了导向牌和指示牌。

此外,停车、洗车等与市民生活直接相关的事项,也都有明明白白的整治标准。为了解决停车难,去年全市累计新增收费道路412条,新增设道路停车收费泊位3万多个。目前,主城六区共有临时停车收费道路657条,泊位共计4.2万多个。这一措施有效疏导交通流量,缓解拥堵,缩短了停车时间。比如,在新街口地区干道,很多车辆停车时间多控制在15分钟以内,平均停车时间由新政前的2—3小时,缩短为0.5—1.5小时。

哪怕一个洗车点也得依标准来,去年9月份,我市提出新规定,机动车清洗场(站)的作业面积不得小于40平方米,且洗车区必须设置在室内或者封闭场地内。洗车污水达到排放标准后,才能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建立大执法队伍“扁平化”管理模式,探索成果常态化

市住建工委专职副书记、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郭宏定介绍,去年动迁进程大大提速,全市累计完成项目130个,居民3.3万户,工企797家,建筑面积798万平方米。同时拆违也很有成效,以明城墙沿线、进出城主要通道、青奥场馆周边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违建作为重点,共拆违13439处、168万平方米。此外,我市还完成了53个城中村危旧房改造项目。

在这样大规模的整治过程中,立了很多规矩,定了很多标准,怎样将这些规章制度和实施标准转化成常态,落实到位?

建立大执法队伍,探索“扁平化”管理模式,这样的治理体系的变革是今年城市管理的重点。

去年11月份,建邺区莫愁湖、南苑街道已经率先启动了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通过整合街道和区城管、环保、工商、食药监、公安、交管等13个部门资源,共同成立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街道正由“行政机关”向“民生窗口”转型,而干部将由“后台管理”向“一线社工”转型。

目前,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由街道书记担任政委,主任担任大队长。城管、环保、食药监、工商等4个部门选派精干执法人员常驻街道,公安、交管、住建、卫生、人社、安监、质监、文化、教育等9个部门明确执法联络员,随时根据街道工作需求参与综合执法。街道综合执法队的执法内容现有138项,包括市容环卫、城市绿化等多个方面。

这样一来,探索从源头上解决执法力量分散、执法衔接存在缝隙、部门协调不畅等问题。执法效率、城市管理效率都将提高。”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试点过程中,相关部门将按照不同领域,分别制定自由裁量权实施细则。同时,全市还将建立法律顾问制度,重点强化违建拆除等方面的司法保障,并建立城市管理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在队伍建设上,城管部门去年新招录了782名城管队员,补充了一线执法力量,全市城管队员配比由万分之1.86增加到万分之2.71。

除了执法体系的变革,市城管局还建设了多个信息化平台提高管理效率,包括垃圾征收管理系统、建筑渣土管理系统、市政设施“网格化”管理系统、清洗管理系统等。此外,城管综合管理平台也升级了。其中,道路占用挖掘系统点位每月更新、环卫车辆GPS完成数据对接、全市839座环卫公厕点位普查、停车场信息化管理平台停车泊位数普查等工作均已完成。同时,门前三包,城管执法权集中扩大等改革正在加速推进中。

本报记者 王馨 刘有仪

来源: 南京日报   编辑:孙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