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十二五” 小康海门实现精彩跨越
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20亿元,财政总收入18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4亿元,5年分别增长了0.8倍、1.6倍、1.5倍;
名列“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和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第22位,“2015年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市”第23位,5年分别前移9位和28位,均位居全省第8位;
有33个指标达到或超过省定升级版小康目标值,综合得分超过96分,提升了13.2分,民意测评满意率达87%,指标的实现程度和综合得分继续走在苏中苏北县市前列;
……
盘点“十二五”,长江以北第一个实现小康达标的海门市,紧扣“率先实现小康升级、率先融入苏南发展”总目标,稳中优进、改革创新,全力突破发展瓶颈,创造了海门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实现了精彩跨越。
大力实施以“10个产业园区、10条主导产业链、10个省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10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0家上市企业”为主要内容的“510转型升级工程”,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海洋工程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装备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现代家纺、轻工建材、现代建筑等产业为支撑,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为配套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2年12月,总投资100亿元的香港招商局江苏海工项目成功落地,标志着海门的重特大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5年来,全市共实施超亿元项目260个,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分别是“十一五”的2倍和1.9倍。实施的超千万元工业项目中,66.2%的项目集中在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机械重工、电子信息、高端纺织等产业领域。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占比预计分别达47%和32.5%,5年分别提高了11个和8.8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有11家企业实现成功上市,形成了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多板齐上、多点开花”的良好上市格局。工业经济名列工信部“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32位、全省第8位。
服务业成经济发展强引擎。2015年,服务业投资、税收分别完成225亿元、54亿元,5年分别增长了3.19倍、2.75倍,中国质造叠石桥家纺产业带专区、国际速卖通叠石桥家纺产业带专区、南通三建“筑集采”等正式上线,海门名列2014年中国“电商百佳县”第13位,全省第3位。形成了叠石桥国际家纺城1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张謇文化旅游景区、蛎蚜山国家海洋公园等5家南通市级集聚区以及沿江沿海物流园、謇公湖科教城、余东古镇等20家市级重点培育类集聚区。
“一中心五片区”:激活区镇新活力
2012年12月,海门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按照集聚集约集群的发展导向,大手笔实施了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将20个镇乡优化为6区6镇乡,统筹规划了“一中心五片区”的产业布局,实现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向片区经济的转型。六大开发园区的主要经济指标贡献率超过80%,6个镇的经济发展增速高于园区10多个百分点。
统筹协调,园区乡镇发展活力加速释放。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成功建成3个省级特色产业园;海门工业园区综合实力名列全省省级开发区第49位,5年前移了46位,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成功获评,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被评为“中国优秀示范市场”;海门港新区一类开放口岸成功获批,5万吨级码头建成使用,南通沿海首条集装箱航线开通,疏港河工程加速实施;临江新区生物医药科创园跻身“中国生物医药最具特色园区”前20强,获批“江苏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海门高新区智慧型经济快速发展;三厂工业园区田园型东城加快构建。同时,文化常乐、科技正余、五彩悦来、台韵四甲、古镇余东、花香海永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
2014年6月,海门城市新一轮发展总体规划获批,规划海门市域总面积1148.77平方公里,到2030年,规划中心城区城市人口为68万人,标志着海门正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迈进。“十二五”期间,海门“一主三副六星”新型城镇化格局基本成型,城区长江路、富江路北延等“八横八纵”路网畅通便捷,建成区面积由38.9平方公里拓展到54.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6.6%,五年提升了6.3个百分点。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市”、全国首批“中德低碳生态试点示范市”、全国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
“54.5亿民生支出”:提升百姓幸福感
2015年,海门财政投入民生支出54.5亿元,占比69.6%,5年提升了14.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3.7万元和1.9万元,分别是“十一五”期末的1.6倍和1.68倍。
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连续3年聚焦民生实事,涉及扶贫帮困、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富村强基、学校建设、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敬老养老、畅行安居、生态环保等方面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广地惠及百姓。
“十二五”期间,海门累计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9%,建成“省级创业型示范城市”。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校园足球国际邀请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重大赛事成功举办,成为首批省级“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建成“江苏省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市”、“全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社会保障提增了百姓幸福感。新农合、新农保、城镇五大保险参保率均超过98%,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积极推进,率先开启城乡医保市级统筹,建成医养结合的市标准化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全覆盖。5年累计建设安置房235.8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83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2000多户;新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3883套,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580元、505元,率先实现省“十三五”收入脱贫标准。成立全国首家县级“美德基金会”,名列“全国公益慈善百强城市”第34位,江苏第7位,“江苏省文明城市”实现“六连冠”。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俞新美海宣∕图文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