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新闻“打假”不容小视

21.06.2016  14:33

      笔者近日回老家探望父母,一位亲戚展示了一些微信朋友圈的有关理财产品推荐的视频与文字,都标明是媒体报道。笔者质疑“媒体报道”的真实性。亲戚却说,这都是媒体的报道,不会有错。

      无独有偶,一则“抢孩子”事件的视频在微信中传播。第二天,当笔者看到澎拜新闻客户端发布了来自齐鲁网的报道,说“所谓‘抢孩子’事件系群众发生口角被误读”,于是就把这篇报道发送给了几位当时转发过现场视频的朋友,没想到再见面聊天时,不止一人说,人家录了视频还能有假?你们媒体的那些报道都是事后“找补”,怕引起群众恐慌。笔者顿时瞠目结舌,一时隐忧在心中升腾:网上转发的各种不确定“媒体报道”,有人坚信不疑;确定的媒体报道,又被弃之不信。如此下去,媒体传播信息的功能还剩几何?

      在隐忧升腾之后,笔者开始思索,相信与不相信的原因在哪里?

      如果媒体人不努力走近受众,虚假信息与谣言就会乘虚而入。与其羡慕新媒体、自媒体总是“斩获颇丰”,不如努力离受众近些,再近些。离受众近些有很多渠道,为自身插上新媒体的“翅膀”是其中之一。比如,上海广播电视台新近推出“看看新闻Knews”。有媒体评价,凭借对原创内容的深耕以及对不同渠道的拓展,“看看新闻Knews”有望填补权威视频新闻平台这一空白。笔者以为,在视频新闻这一领域,来自主流媒体的优质内容越多,虚假视频流传的圈子就会越小。

      “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是媒体的职责,在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打假”不容小视。

      当然,贴近受众绝非一劳永逸,最根本的还是以群众语言报道群众关注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地市级媒体与其抱怨转型成本、广告下滑,不如将更多版面、镜头对准社区、百姓。既及时准确报道贴近性新闻,讲好百姓身边故事,又用群众语言讲好金融等各项与群众生活相关的方针政策,让相信媒体的群众获得正确的新闻信息,也用真实、优质的报道拉回被网络谣言迷惑的受众。  (洪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