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技术与内容均为王

09.10.2015  11:07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出版业走过了“铅与火”“光与电”的岁月,迎来了“数与网”的时代。数字出版内容与技术的融合,是人文思维与科技思维的融合。内容生产者需要了解和掌握数字出版的相关技术,以此作为创意生产的基础。技术实施者则要将精神文化属性的内容转化为数字产品,在不同的数字终端上呈现。我们听听内容生产者与技术研发者各自的声音,听听他们对融合都持什么样的观点。

  □记者 徐平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数字出版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经济规模跃居行业第二,融合发展提速明显。

  作为以技术为依托,并且贯穿整个出版流程的数字出版,其内容的生产与技术创新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需要进行深度融合。两者之间的融合博弈促使这种新型业态蓬勃发展,促使两种不同属性和类别的机构合作与对话。《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就此对在内容与技术上各具优势的单位进行采访,并结合专家的观点对这一话题进行剖析。

  内容生产方:

  内容需深度融合技术

  目前从事数字出版内容生产的机构,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出版单位,他们通常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内容生产者;第二类是从传统出版单位裂变出来的数字出版机构,如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隶属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他们承担母体业务转型的任务;第三类是从事数字内容资源集成的民营数字出版公司,如北京龙源创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传统出版单位在开辟数字出版业务时,常将自己积累多年的内容优势作为数字战略的立足点。如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皮书”系列颇具影响,该社在进行数字产品开发时,将其内容碎片化整合,形成学术数据库。作为最早尝试数字出版转型的学术出版单位之一,该社推出的列国志数据库荣获“2014—2015年度数字出版·优秀品牌”称号,社长助理兼信息化与数字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谢炜获得过“2014—2015年度数字出版·新锐人物”称号。

  谢炜告诉记者:“新技术孕育出版的新业态,科技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科技创新推动了出版业传播方式的重构和生产模式的革新。但无论载体怎样变化,内容为王始终是硬道理。而作为拥有强大内容资源的传统出版单位,只有将内容进行充分开发利用,才能让自己真正强大并立于不败之地。”

  出版单位要想真正做到“内容为王”,仅有资源远远不够,还需要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谢炜提出的建议是,其一要进行内容资源数据库建设,对内容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提供方式、管理方式进行变革。其二,要培养一支能够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两个领域左右兼顾,甚至左右逢源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其三,对内容进行知识关联、语义挖掘、数据分析,建设知识组织体系,以用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其对信息处理和知识获取的现实需求。

  技术开发方:

  没有内容,技术是“无根之水”

  与上述专门从事数字内容生产、数字内容集成的机构不同,苏州梦想人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数字出版技术研发的企业。由该公司研发的“梦想编辑器”,是一款数字出版产品的编辑制作工具,该工具能让编辑快速便捷地将已有的纸质图书转化为数字读物。

  “没有技术的内容,是难以产生最大价值的,而没有内容的技术则是无根之水。”梦想人科技公司总裁周志颖告诉记者。他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数字出版比作孩子,那么数字出版技术就是教育和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教育和爱是让他能够成长得更好的关键因素。

  对于当下数字出版内容与技术的关系,周志颖认为:“正常情况下,技术是服务于内容的。但是现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之快,在很多情况下,技术又往往是引领内容的。”硬件技术的每一次成熟,都有可能导致与该硬件特性相关的内容广泛地发生变化。以平板电脑为例,随着触摸屏技术的逐渐成熟,电子图书或者基于触摸技术的游戏就慢慢地成为一种新的内容展现出来。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理论,即媒介类型决定信息的类型与信息的深度。载体与内容不可分割,而载体的形式决定信息的呈现方式,辞约义丰的《论语》诞生于简牍时代,纸张普及后才有了话本小说。与纸质出版物不同,数字出版技术使得数字内容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

  专家观点:

  合作才是发展之道

  不管是“内容为王论”的坚守者,还是“技术引领论”的倡导者,双方对于内容与技术的关系,倒是有共识。

  “在新常态下发展数字出版,必须坚持以内容为本、技术为用,内容为体、技术为翼,两者共同构成数字出版的核心竞争力。”谢炜坦言。

  “数字出版是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出版内容的深度融合,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产品。”周志颖如是说。

  对于内容与技术的融合,北京印刷学院教授陈丹有着更为深刻地认识。她向记者表示:“先进的技术,是支持内容生产的手段和工具,可使内容的生产更加简捷,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内容也更容易送达不同的受众。对于出版产业而言,内容是根本,优质的内容永远是决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技术只是一种先进生产力,它决定着内容生产的方向、结构和水平,它既是推动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促进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

  内容与技术融合,是通过借助新的技术传播优势,在坚持正确方向和舆论导向的基础上,更好地坚持“内容为王”,通过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针对当下内容生产者与技术研发者之间的博弈,陈丹说出她考察整个产业链后的研究心得:“传统出版单位只有与技术商合作,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才能更加注重内容的品质、更加强调传播的快捷精简、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特色信息产品,才能保持和增强在信息内容上的核心竞争力,真正达到推进融合发展的目的。”

  未来的数字出版需要产业间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丰富和优化内容呈现,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不断完善用户体验。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要有出色的数字出版物,内容和技术缺一不可。

  ■记者观察

  技术长新,出版长兴

  □徐平

  出版是知识的积累、智慧的沉淀、文化的传承,出版的人文属性并非与科技发展相悖。从出版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技术和载体的每一次创新,都会成就出版的飞跃。从结绳而治到甲骨卜辞、钟鼎铭文,从简牍、缣帛到纸书,从手工抄写到雕版印刷,从活字印刷到套版印刷,从铅字排印到激光照排,无一不是技术和载体的创新。它们推动着出版业的变革与发展,并将出版业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一部出版发展史,俨然也是一部出版技术变革史。

  当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出版由印刷复制时代迈向数字网络时代。但数字出版的前路一片未知,程途更是曲折难行,出版人是否应该因此而怀疑或放弃对它的探求呢?历史的经验表明,技术由兴起过渡到成熟,是时光漫长的渐变过程。数字出版的发展成熟也必然是渐变式的,许多尝试都只是过渡。但唯有尝试,才有可能走向成熟。

  在采访中,受访者对数字出版的发展,无论站在何种角度、何方立场来发表见解,都能达成一致共识:内容与技术必须融合。

  内容与技术的融合,不是两者简单相加。纸质的内容经过数字化技术处理后,搬到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上,绝非都是好的数字出版产品。融合必须是利用先进的技术优化出版流程,提升内容的传播能力和传播时效,实现内容与技术的相互支撑、内容与渠道的有机结合,使数字出版产品立体化传播、多样化呈现、多渠道推送。

  内容与技术的融合,也绝非哪一方能够独揽。传统的出版人多为文科专业出身,跨过专业领域去研发技术,显然不符合现实。技术研发商向内容生产领域开疆拓土,不顾版权而恣意践踏,对数字出版的良性发展也绝非有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内容生产者选择与先进技术研发商平等合作才是可行之道。

  内容与技术的融合,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数字出版消费人群已经出现,随着数字原住民的长大,未来的数字化消费群体还会呈现出扩大的趋势,而生产优质数字出版物的复合型人才却较为缺乏。出版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业界和学界应加强合作,共同探讨如何培养横跨文理分界线的数字出版、数字传播人才。

  纸媒式微,传播还要继续,理想还需前行。摆在我们面前的是生存还是毁灭?融合已是大势所趋,顺势而为方是长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