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点:生老二之前 先接纳老大的情绪
3岁的小哥哥坐在床边抱着襁褓中的小弟弟,一边摇一边口中念着儿歌:“摇啊摇啊,摇煤球啊……”正当人们为这温馨的一幕所感动时,小哥哥忽然把弟弟掀了个嘴啃泥。这是近来微信圈里传看率较高的一段视频。此前有报道称,一对夫妇经过一年努力,终于如愿怀上二胎。令他们没想到的是13岁的女儿百般不愿意,相继以“逃学”“离家出走”“跳楼”相威胁。在女儿尝试用刀片割手腕后,怀孕13周零5天的母亲不得不含泪到医院终止了妊娠。
这是个极端的案例,但是原本独生的孩子反对添个弟妹的并非个案。还是在去年初,国家出台“单独二胎”政策不久,央视“博乐先生微逗秀”栏目专门制作了一段主题视频,用镜头记录下了孩子面对“二孩”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当问及“爸爸妈妈再给你生一个小弟弟或者小妹妹”时,一些“熊孩子”的回答可谓态度鲜明:“不好,我想让你们把爱都给我!”也有大发雷霆的:“哼!我要离家出走,你和弟弟妹妹过吧”,更有甚者扬言“生下来就把弟弟或妹妹给扔河里”的……孩子对未出生的弟妹的排斥,这是以往生于多子女家庭的父母从未遇到过的。特别是最近放开二孩政策,这个问题会更加普遍。
由于孩子的阻挠而终止妊娠,实在是太可惜了。这个教训以及不止一个孩子对弟妹的态度,也提醒更多的已经为人父母者,想要老二,不仅需要算经济账、谋划自身的事业发展、准备孩子的养育,还必须过好老大这道关。而担心孩子不接纳弟妹放弃生二胎的机会,未必是“上策”。
在女孩极端行为的威逼之下母亲坠胎之举,将永远在父母心中留下阴影,也难免让女孩受到家人的谴责。这对于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未来将会做母亲的女孩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可避免地对自己过激的、不可弥补的行为产生自责和愧疚,这种不良情绪将伴随其一生。
父母向孩子的妥协是无奈之举。妈妈说“她是我们家的小公主,被宠坏了,从小就非常任性,说一不二。随着我怀孕时间越来越久,她脾气越来越大,经常在家里乱扔东西。”妈妈坠胎的结果是暂时平息女儿过激举动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孩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也意味着对她采取的亲情缺失的极端行为的认同。孩子有了这样的经历,很有可能产生价值观的扭曲和更为偏激的行为,为父母以后对她的教育带来更大的困难。
在对这件事的分析中,有专家提出:要“让孩子明白,即使有了弟弟妹妹,父母对他(她)的爱不会减少。”如此做孩子的工作,我不敢苟同。独生的孩子没有与兄弟姐妹交往的经历,她怎么就断定有了弟妹父母对自己的爱会减少呢?是成年人在无意中给他的暗示,形成“有他没我、有我没他”的错觉。这种对孩子的不良刺激经过不断强化,起到了“越描越黑”的作用,直到孩子无法忍受这种结果的出现而产生强烈的行为反应。如此说来,孩子备受指责的行为,归根结底是源于父母的不理智,且缺少影响孩子的技巧。
其实,孩子光有父母的陪伴是不够的,同龄伙伴是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因为能与同胞分享个人经验、感受,所以对他的发展有深刻的、积极的影响,这是常理。但是对孩子而言,父母站在成年人的立场上以讲道理、给他承诺等方式让他接受成年人的意图是无济于事的,关键是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在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其真实想法的基础上,设法从满足他需求的角度,帮助他找到添个弟弟或妹妹对自身有利的理由。比如,有个小伙伴可以跟你一起玩游戏、一起学习、聊天;你唱歌小妹妹听、她给你鼓掌;有了小弟弟你就是大姐姐了,把你学的本事教给他,多有意思啊……当孩子表现出排斥老二的激烈情绪时,告诉他“我一点也不奇怪你有这种感觉,如果我是你,也会这么想的。”这样的具有同情色彩的真诚的话,会使孩子的强硬态度软化下来,进而逐渐认同父母的想法。
当然,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不同的家庭情境也会对孩子有不同的影响。父母吃透自己的孩子,才有可能找到影响老大接受老二的良策。(关颖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特聘专家,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