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教师培训能否由大水漫灌改为精准滴灌

11.01.2016  16:50

  如今的教师培训太多了,信息化应用培训、国学素养培训、少先队知识培训、新教材培训、新教师培训,等等,大的培训月月有,小的培训几乎每周都有。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培训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而且,国家也非常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每年都下拨大量的培训经费,以支持老师们继续学习。但从培训效果来看却不尽如人意,往往流于形式。

  以电子白板的培训为例,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推进,电子白板走进不少农村学校。为帮助教师掌握使用技能,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过不少培训,但都是把老师们集中在一间大会议室里,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由一位讲师统一讲解,集中辅导。虽然讲得面面俱到,既有理论知识,也有操作技能,但好多内容一闪而过,对于缺乏信息技术素养的农村老师而言无异于听“天书”。听完后,老师们脑子里只有一些模模糊糊的印象,具体如何用还是不会。因此,电子白板虽然配上快两年了,但真正能够用起来的老师如凤毛麟角,致使大好的资源白白闲置浪费。

  再比如目前老师们经常参加的课程培训,是提高业务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但采用的也是大面积授课的方式。把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老师集中在一起,不管各个学校的师资情况如何、学生基础怎样,推广统一的授课模式。虽然组织得很频繁,规格也很高,每次几乎都有专家莅临现场,但因为这些培训不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基层情况的基础上,不接地气,即使再高端,也仿佛空中楼阁,对下面学校的教学没有任何实质性影响。每次开会前都下达严格的命令,要求老师们必须参加,让老师们很“受伤”。大家累点没关系,关键是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去之前,要调课,回来后,还要补课。

  这种大水漫灌的培训方式,对教师的教学不是助力而是一种破坏力;要想使培训起到实效,就必须采取精准滴灌的方式,要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调研,看看老师们的薄弱环节在哪里,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指导。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教研的老师应该经常深入到学校,多听听老师们的课堂教学,看看存在哪些问题,问问大家教学中有哪些困惑。然后组织人员进行集体研究,寻找突破方案。这样的培训才真正能够落地有声。反之,如果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地找个论题,组织点材料,做些不负责任的培训,苦了老师,害了教育。

  其次,培训要“分门别类”,不要搞一刀切。城里的学校和乡村的学校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既有师资的差异、学生基础能力的差异、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也有资源的差异。就是农村不同的地区,学校间也有不少差异。同样的教学方法,在城里适合,未必在农村管用。因此,在进行培训的时候,要分区域进行,传授的重点要有所侧重。

  第三,要做好督导检查工作,以保证培训落到实处。培训完了,要观察老师们理解了多少,能不能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使用,为此,教研人员要经常走基层,一方面看看培训的效果,另一方面进行具体指导。

  当然,教师的培训工作并非一定要由教育主管部门端菜服务,这样未必适合老师们的口味,也可以尝试改为由老师点菜,想吃什么送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这样岂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