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互联网+”创业大赛激发青年创造力

23.10.2015  16:02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强调要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

  今年4月10日,李克强总理视察吉林大学时,对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做出重要指示。为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指示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和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此次大赛参赛项目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互联网+”传统产业;二是“互联网+”新业态;三是“互联网+”公共服务;四是“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当前形势下意义重大。一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二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的重大改革,是高等教育领域具有综合带动作用的一项全方位改革。三是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要从源头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对就业的倍增效应和带动作用。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关键是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举办大赛就是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举措。大赛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展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

  此次大赛的主题是“‘互联网+’成就梦想 创新创业开辟未来”。大赛的主要目的,一是推动高校深化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二是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主动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三是促进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离不开企业界和创投机构的支持与帮扶,在此次大赛中,我们组织了参赛团队与投资机构的对接洽谈会,助推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尽快实现由作品到产品进而成为商品的转化。从这次产学对接洽谈会的成效中,我们得到三点启示。

  一是企业和创投机构要积极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校的“独角戏”,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的广泛参与。希望企业和投资机构能够与高校共享资源、通力合作,共建创业学院和创客学院,开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与教材,共建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平台。逐步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是企业和创投机构要积极为大学生提供融资服务。大学生有了创意之后,融资难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境。希望企业、创投机构能够为大学生拓宽融资渠道、提供经费支持,为大学生初创企业解燃眉之急、筑发展之基,帮助大学生初创企业度过“困难期”,让有梦想、有能力的青年人有广阔的平台施展才能、有开拓市场实践的机会。

  三是企业家和创投人要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创新创业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希望企业家能够为缺乏市场实战经验的大学生提供指引和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精准把握市场需求、熟悉商业运作模式,助力大学生初创企业成长壮大。(作者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张大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