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考·一个城市的教育国际化水平是可测的吗?
一个城市的教育国际化水平是可测的吗?当把一个城市的教育置于国际坐标,它会得到什么样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在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化、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开展教育国际化监测,初步建立起与成都市国际化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确定基于监测评估的推进策略
国际社会近年来重视教育质量监测。自2000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发布《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促进全民教育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显著进展。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也为国际教育提供了科学评价的范例和借鉴。经合组织的教育指标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以“国际学生比例”反映一个国家的教育国际化程度。国际经验带给我们启示,“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国际交流”和“学生国际素养”应成为教育国际化评价的重要指标。
教育扩大开放程度要求标准引领。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组织教育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一要求凸显了研制教育标准的重要性。
教育国际化需要科学监测。成都市确定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和要求。《2014年成都市“国际化水平”统计监测报告》显示,成都城市国际化实现程度达到70.8%。为了科学监测教育国际化水平,成都于2011年至2012年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成都市区(市)县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定期开展监测评价。
构建基于专业标准的指标体系
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我们出台和实施了“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
我们以国际通行的“投入——产出”模式,构建指标体系框架。4项一级指标中,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环境”和“资源配置”指标指向政府在教育国际化的投入;“发展水平”和“社会贡献”指标重在测量政府实施政策之后的产出。在一级指标下,设定了发展规划、经费投入、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国际交流、国际化人才培养等10项二级指标、25项三级指标。在权重分配上,重点突出“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国际交流、学生国际素养”4项三级指标,权重占比共计54%。
教育投入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指标体系中对区县制定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体制机制建设、经费预算和执行等情况进行细分,权重占比达23%,以此明确区(市)县政府的责任、方法和路径。
指标体系采用国际通用的循证评价方法,实现可量化指标达100%,聚焦于区(市)县及学校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工作过程和常态,系统客观地反映其教育国际化的基础能力、推进成效和发展水平,具有“关注过程,定位常态,重在诊断”的体系特征。
发挥基于数据的督导作用
通过标准引领和督导监测,快速推动全市教育国际化发展。2014年,成都市教育国际化总实现度均值达到66.8%,较2013年提升了7个百分点,促进区域间加快缩小差距。2014年“区县总实现度曲线”明显趋于平缓,极差从2013年的80.5%下降至33.9%。具体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促进投入,推进政府间国际交流合作。市、县两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度和经费保障上不断提升,2014年教育国际化经费保障的实现度较2013年提高了12.5个百分点。全市与英、法、美、澳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起28对教育合作关系,建设8个教师海外培训基地,“我和珀斯合个影”“我与成都有约”等学生交流品牌项目成为“友城教育战略联盟”重要纽带。2012年至2014年,全市教师出境培训6039人次,海内外师生交流互访5.1万人次。位于近郊的龙泉驿区“师生开展国际交流互访人数占师生总数比例”的实现度由2013年的41.05%提升到2014年的100%。同时,出台《成都市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指导意见》,通过“引进、融合、开发”等策略自主研发国际理解教育教材10余套,推出“熊猫课堂”“草堂教室”“巴金课堂”等中文课堂。
职普并重,满足老百姓多样化需求。促进《成都市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建设标准》等配套制度出台,普通中小学和职业院校同步推进教育国际化,共同打造10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全市有17所普通高中开设了24个国际课程项目。通过监测,促进位于中心城区的武侯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通过国际资格认证人数”的实现度由2013年的0提升到2014年的70%。成功引进德国威斯巴登、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TAFE)等9个国际教育机构和国际职业资格认证项目。
搭建平台,提升成都教育国际影响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等联合举办“都江堰国际论坛”“亚洲教育论坛”,近五年吸引国际组织及各国教育官员、专家和学者共计2050余人,发布《都江堰共识》,建立起持续稳定的教育信息交流、研究、传播机制。另外,在全国率先设立“友城留学生政府奖学金”,实施“留学成都计划”。
找准基于问题诊断的发展短板
教育国际化监测有效促进了全市教育国际化发展,同时也诊断发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城乡差异比较明显。2014年,中心城区、近郊区县、远郊县市的总实现度均值分别为71.45%、66.08%和46.73%,中心城区和远郊县市相差24.72个百分点。其中,教育国际化经费投入水平在考虑了城乡差异设定目标之下,有14个区(市)县尚未达标。
引进优质资源有限。25个三级指标中,诸如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等12个创新性较强的工作指标实现度均值低于60%。其中,中职毕业生通过国际职业资格认证的实现度仅为9.33%。
评价指标有待优化。完善对师生应用国际化学习策略的能力、国际课程相关性、师生和社区互动的实效性等指标的效度监测。
打造中西部领先的教育开放合作中心
根据《成都市教育国际化发展专项规划(2013-2020年)》,到2020年,要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领先的教育对外开放合作中心。为此,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加强督导,优化推进机制。瞄准一流,优化指标,强化监测,促进政策配套。运用“互联网+教育”思维,完善“市、县、乡、校”教育国际化互联互通机制,缩小城乡和圈层差距,到2020年,把全市教育国际化总实现度均值提升到80%以上。
引优扶特,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教育国际化信息资源库,吸引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融合、职业教育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四项重点任务,构建完善的国际教育服务体系。
扩大交流,增强国际影响。巩固和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创新都江堰国际论坛办会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和标准的研制。大力实施国际友城深度合作、“一带一路”伙伴关系发展、教师国际研习、“熊猫课堂”走世界、国际创新人才培养、留学成都等六大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作者 吕信伟 系国家督学、四川省成都市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