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毕业生为一句承诺赴滇支教当37个娃的“妈”
扬子晚报网3月29日讯(通讯员 陈诗瑶 詹其港 吴雯婧 记者 陈咏)28日夜10点钟,月光洒在素有“滇西雨屏”之称的云南保山市龙陵县。位于龙陵县龙山镇的尹兆场完全小学早已放学,但仍有一间教室亮着灯,教室里一位清秀的女老师正耐心地为学生进行讲解,她就是马丽雯,一位刚从扬州大学毕业的支教老师。
为了一句承诺,从甘肃到云南“马”不停蹄支教
“来到云南支教两年,很大原因是为了兑现一个曾经的承诺。”马丽雯告诉记者,早在大二暑假,她便前往甘肃会宁支教。当地的学校没有教室,破旧的土房就是简易教室;没有黑板,家长们用木板和墨汁刷成黑板;老师稀缺,一位老师同时给几个年级的孩子上课;不少学生每天翻山越岭,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上课。马丽雯与她的支教团是第一批到会宁支教的老师,深受孩子们的爱戴,离开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他们拽着我的衣袖,眼睛里泪汪汪,看得我一阵阵心疼。”马丽雯答应,以后每年回去看他们。
马丽雯但几年过去后,与孩子们的联系断了,这让马丽雯心头总觉得缺了些什么。于是在看到“美丽中国”支教项目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名前往,想把当初对会宁孩子的承诺在情况相似的地方实现:“毕竟他们都一样的,需要老师,需要知识,需要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两年的时光对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姑娘来说十分宝贵,将两年的青春投入小山村,从娇生惯养的城里女孩变成“山间村妇”,家人、朋友不理解,但马丽雯义无反顾,去年八月,与另一位队友一同前往云南省保山市。
支教所在的尹兆场小学共有280名学生,马丽雯的班上有37个孩子,她常常在朋友圈记录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也记录当地物质条件的匮乏和孩子求学的艰辛。每每提起学生们,马丽雯的脸上难掩关心与愉悦,但问及自身生活可有不便时,她总是淡淡一笑地说“挺好的”。
从铁链下“解救”学生:“看到他们被打,我身上也火辣辣地疼”
谈起当地的教育,马丽雯说,学生家长大多在外务工,没有时间陪伴和教育孩子,非常信奉棍棒教育,学生也习惯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当被通知来学校时,家长往往不问缘由劈头盖脸对孩子一顿打骂,扇耳光、抽皮带屡见不鲜,打到鼻子嘴巴出血也有发生。“每次看到学生被打,我觉得像是打在自己身上火辣辣地疼。”
大山里的孩子针对这样的情况,马丽雯一家一家家访,尽力给家长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建议,转变他们的教育理念,为正如她所说:“我教的不止37个孩子,至少是74个,还有他们的家长。”令她感动的是,家长们都很信任自己,在她的解释与劝说下,无故殴打孩子的事情几乎再无出现。
记者了解到,马丽雯努力寻找更温和有效的方法与孩子们交流。段磊(化名)是马丽雯班里最让人头疼的孩子,从一年级就开始频繁逃课,他的父母甚至用链子将他锁在座椅上。当马丽雯无奈地问他如何才能端正学习态度时,孩子扬起稚气的脸说:“老师你打我吧,打我就能好好学习。”听完孩子的话,她心头五味杂陈。此后,每天放学后,她都会留下段磊到十点钟,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为他补习,也不时陪他聊聊天,化解他对于生活的抗拒与迷茫。使她欣慰的是,一段时间后,段磊的成绩与性格都有了显著的改善。
班里像段磊这样的孩子还有不少,马丽雯不肯放弃任何一个,每个夜晚,一盏灯为需要学习与情感帮助的学生长留。
296封书信打开山门,质朴童言让哥哥姐姐泪奔
为了让学生对山外的世界有更多了解,马丽雯联系母校扬州大学的学弟学妹,共同实施“飞鸽传书”计划,使山区孩子们与扬大学生一对一通信交流互助。自去年11月起,两地便开始了通信。
孩子们写给哥哥姐姐的信去年11月中旬,来自山外大学的第一批信送到了尹兆场小学的学生手中,“孩子们开心雀跃的样子,让我觉得一切真是太值了。”马丽雯说:“他们的满足感,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这些留守儿童或多或少有些抑郁,有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哥哥大姐姐跟他们讲外面的世界,多好!”马丽雯说,孩子们收到信阅读后,急切地一笔一划写下回信,或是工整的方块字,或是规整的拼音,或是小心翼翼绘上图画,稚嫩的笔迹,传达着他们的兴奋与向往。
孩子们写给哥哥姐姐的信“我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命运不好,因为我的爸爸妈妈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就悄悄地离婚了。他们没有告诉我,我会理解他们。我会好好学习,考到你们学校找你玩,和你玩一整天。”这是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工专业的周嘉豪收到的信,这个大男孩悄悄抹了眼泪,立刻提笔回信:“我们约好了在这里等你,等你来了带你尝扬州最好吃的美食,玩最好玩的地方。你要知道,你的爸爸妈妈很爱你,哥哥也很爱你,还有很多人都很爱你,你要加油哦!” 周嘉豪告诉记者:“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哪怕再困难,为了这个小姑娘,我也要一直写下去。”
大学生给孩子的回信。诗瑶 摄截止至目前,扬州大学学生已经与尹兆场完全小学的孩子们互通了四次书信,互通书信达296封,除通信外,两地还进行了视频互动。视频时的孩子们显得格外激动,看到孩子们身着破旧的衣服,脸上洋溢着最简单纯粹的笑容,不少女生当场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