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独创“54321”教师发展模式助力教育人才高地建设
2月25日,在扬州市委市政府召开的2014年度全市作风建设大会上,扬州市教育局“独创的‘54321’教师发展模式助力教育人才高地建设”项目荣获2014年度工作创新奖(全市仅15个)。从2006年起,该市就区域性整体实施“54321”教师发展模式,8年来,教育人才“高地”建设成效显著。
“5”,即打造“五类团队”。一是打造名师团队。在全省创新开展市级特级教师评选和表彰制度,并发放政府津贴;率先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雁工程”,遴选部分有潜质的省、市特级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二是打造骨干团队。启动“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形成省特级教师、市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中青年教学骨干、市教学能手五级培养梯队,各级各类骨干教师达到3600多人,并率先实行“骨干教师津贴制度”,2014年仅市直17所学校就发放此类津贴80多万元。三是打造新秀团队。建立青年教师学历提升、岗前轮训、“考学赛课”、结对拜师、“三字一话”竞赛等机制,连续10年对新进三年青年教师进行“考学”,连续7年进行新教师“赛课”,加快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确保其“一年入门,两年入行”。四是打造培师团队。从2007年起分三批建立28个 “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基本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及职业教育各个学段、学科,700余名名师依托“名师工作室”进行“带徒”,此做法先后被全省各地借鉴推广。五是打造科研团队。在全省率先将扬州市教学研究室、扬州市教科所合并升格为扬州市教科院,配优配强学科领衔教研员,该院20名教研员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特级教师10名,正高级教师8名,省级名师比例全省第一;该院主持国家级和省级课题18项,其中朱雪梅老师主持和参与的课题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以专职教研员为核心,从学校遴选47名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研员”,每个学科形成了一个科研攻关团队。
“4”,即搭建“四大平台”。一是搭建结对平台。自2009年起,实施城乡学校网上结对,一根网线实现城乡学校结对、教师牵手,近3万名教师线上交流,并辅以线下互动;优秀青年教师“进名校、拜名师”,与骨干教师“异校结对”700余个。二是搭建组团平台。一所优质学校与邻近的相对薄弱学校“组团办学”,教师打破校际界限,实现跨校流动,目前参加交流的专任教师达2007人,校长134人,其做法被《中国教育报》誉为促进教育均衡的“拆围之举”。三是搭建送教平台。此举旨在放大名师资源,在全国首创“名师坐堂”助学模式,设立15个社区中小学生学习辅导站,组织名师定期到辅导站“坐堂助学”,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严镌琪高度评价,《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予以两次报道;在小学开展“432”送教行动,每年举办教学观摩20余场,万余人次农村教师受益;组织专家和数百位优秀教师共同研制精品课程,每年录制的200余课时“同步课程”上网共享,教师“足不出户,受益名师”;与电视台联合推出“名师电视大讲堂”200余节,创造性地通过现代传播手段为教师学习提供范本;在全省首开“微课视频”教学,验证上线“微视频”2000多个,教师通过手机、网络随时点击收看。四是搭建推优平台。全国首开班主任职级评定工作,为班主任定岗定级,定期对优秀班主任予以表彰,并与绩效挂钩,形成“扬州模式”;在省内率先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职评模式,实施师德为先导、实绩为主导、科研为向导的“三导”原则,职称晋升向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累计有100余名教师因此破格晋升;以“扬州市名校长”、“年度扬州教育十大新闻人物”、“扬州市十佳师德标兵”评选和“我身边的好教师”推荐活动为载体,每年选树优秀教师典型,弘扬师德“正能量”。
“3”,即建立“三考制度”。一是首创的青年教师考学机制旨在推动教师尽快“入门入行”。连续10年组织新进三年青年教师参加“师生同考”(与所教学科同步、与所教学生同步),青年教师“教什么,考什么”,压力倍增。二是首创的高级教师考核机制旨在打破“职称到手,船到码头”的定论。依据制定的《高级教师管理考核办法》,所有高级教师每学年全员参加业务考核,对考核成绩靠后者或者不合格者“高职低聘”。三是首创的骨干教师考评机制旨在打破“终身制”。实施骨干教师年度业务考评,对考评优秀者增发津贴、自动晋级称号,对考评不合格者给予黄牌警告直至取消称号。
“2”,即实施“两轮驱动”,双“百千万工程”强德强能。师德建设“百千万工程”和师能建设“百千万工程”已实施9年,尽管每年均以“百名机关干部、百名校长,千名骨干、万名教师”为活动主体,但每年活动的主题不尽相同,覆盖面之广、坚持时间之久、形式内容之丰富堪称独创,受到教育部、省教育厅高度认可,以专报的形式推介,并曾被《中国教育报》、《中小学管理》、《师资建设》等媒体大篇幅报道。
“1”,即围绕“一个导向”,“以提高教书育人质量为根本导向”落地生根。在实施“54321”教师发展模式过程中,一切紧扣“提高教书育人质量”这根主线,教师培养培训以质量为核心,教师考评考核以质量为重心,引导和推动教师以提高教书育人质量为第一要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质量为魂,课堂为根,科研为器”,配套建立从小学到高中12年一贯的“质量链”,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多年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