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救助站面临尴尬境地 民工宁可露宿也不去

22.12.2014  11:10

        昨天一早,露宿南京街头的安徽人老崔,被发现肢体冰凉,没了呼吸。这名47岁打工者的离去,在安德门周边的打工、流浪人群中,并没引起太多的关注。大家依旧忙着自己的事,天渐渐黑下来时,他们又来到桥洞里、屋檐下,瑟缩着度过又一夜。这个消息让南京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叹息又无奈。现代快报记者探访发现,救助站本可成为无着人员在寒夜中的避风港,但很多人选择拒绝。“我们不想把时间耗在救助站里。”这是民工的心声,也是救助工作面临的尴尬。

        他一觉睡下去,再也没醒来

        冬至来临,南京室外冷风直吹。昨天凌晨,南京的最低温度已达-1℃。清晨6点半左右,南京市公安局雨花台分局接到报警,说雨花西路121号附近一家眼镜店门口,有一名露宿街头的男子被发现死亡。

        现代快报记者赶到雨花西路龙翔服饰城外的现场时看到,警车停在一处绿色防雨篷前。雨篷下,正面朝上躺着个人,他盖着薄薄的军绿色被子,脸上盖着浅黄色毛巾。一个不锈钢大碗、一个棕色水杯、一个红色的袋子和一辆小型的手推行李车,应是他所有的“家当”。

        “我们赶来后,经勘验,发现人已死亡。”现场一名民警表示,排除他杀可能,具体死因正在进一步调查过程中。警方了解到,死者姓崔,安徽凤阳人,今年47岁,平常有饮酒的习惯。

        “我以前经常看到这人,手里拿着个酒瓶在附近晃悠,爱喝酒。”附近报刊亭老板韩先生在这里经营十几年了,他说,昨天早上不到6点钟,自己来报刊亭开门,“商场保安、警车都过来了,我才知道有人死了。

        韩先生告诉记者,天黑后,死者老崔和同伴经常在这一带过夜。他们一般是早上6点多起来,然后步行20多分钟,到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找工作。有时不愿意干活,就在服饰城旁玩一天。韩先生推测,应该是同伴一早叫老崔起来,才发现他出事了。

        这地方,最多时有十几位民工露宿

        昨天一早,在事发地附近的一个停车场角落,现代快报记者还看到了一个裹着厚被子的人睡在地上。也许是睡意正浓或者其他原因,这人不耐烦地翻了个身,没理睬记者的询问。

        其实,不管是盛夏还是寒冬,像死者老崔这样露宿街头的人不在少数。“这两天天冷,人少了一些。天一热,这上面全是人,最多时有十几个。”韩先生指指服饰城的一楼过道说,每天下午四五点,就有民工过来找地方休息

        市民王奶奶就住在雨花西路附近,昨天,穿着厚厚羽绒服、戴着帽子的她正好路过事发地。得知这件事,老人叹气道:“天太冷,睡在外面没病也冻出病了。但还是有不少人直接找个有屋檐的地方,就睡下了。

        最令王奶奶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拄着拐杖的人。“我看他天天在这边走来走去,也不打工,晚上就随便睡在地上,我那天就问他:‘这么冷,你不回家么?’他直接说不回家,不知道为什么。

        桥洞等地,是民工们避寒的“

        往年的寒冬,现代快报记者都会跟随民政、公安等部门,在夜间展开街头巡查,劝说那些露宿街头的民工们。经过多次巡查,记者了解到,地铁站、桥洞下等地方,是民工和流浪汉们的集中露宿地。

        昨天中午,在雨花南路的一处高架桥下,附近一名居民指指地面满是尘土的桥洞说,每天晚上这里都有多名民工睡觉。在墙角处,还放着一捆棉被,被子上方的墙壁上,不知被谁涂了几个粉笔字“欢迎你到南京来”。

        记者经过探访发现,民工们露宿的地方,到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距离一般都不会太远。比如,从龙翔服饰城到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步行20多分钟,即可到达。“民工去得早,才有可能抢到工作机会,去晚了,就找不到活了。”安德门地铁站附近一家商店的老板说。

        救助站的心声:

        天冷了,到我们这里避避寒吧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天气不错,阳光很好,但刺骨寒风还是向人们宣告,这是寒冷的冬天。现代快报记者昨天了解到,为避免民工和流浪人员在外挨饿受冻,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加大街头巡逻力度,劝导流浪人员到救助站去,避避寒。

        昨天,在南京市救助管理站的男宿舍里,现代快报记者看到每个房间里都安装有空调,床褥干净整洁,每张床都是“铺两床、盖两床”,24小时供应热水,热饭热菜提供,比如午餐是两荤一素一碗热汤。仓库里,工作人员正在整理保暖物资,箱子内摆着棉衣、棉鞋、帽子等。“这些天,救助小组在全市巡查的时候都随身携带着这些保暖物资。”南京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戴阿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们在全市已开展拉网式排查,晚上到隐蔽的涵洞、公园等区域去转转,寻找需要帮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将棉被、方便面、热水等物资分发给他们,并尽量劝说他们到救助站内过冬。“外面冷,到救助站避避寒吧!”这是工作人员说过最多的一句话。

        数据

        今年以来,南京市救助站共救助了8400多位困难人员,其中12月份就500多人,除了巡查中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以外,还有一些走失或被遗弃的人。

        救助站的尴尬:

        主动救助效果不佳,不少人拒绝

        “我们对流浪的智障者、精神病人、危重病人、传染病人,先救治、后救助,采取多种途径帮助寻找家人。对寻亲不遇、务工不着、离家出走等原因遇到困难的人员,实行分类救助;对遇到生存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及时劝导到救助站避寒。对不愿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的人员,则及时提供必要的御寒物品和详细的求助方式。”戴阿根说。

        戴阿根介绍,接到流浪乞讨困难群众求助电话,或是群众来电报告流浪乞讨人员的线索,他们做到及时响应、有求必应、应救必救,1小时内到达现场实施救助,对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引导、护送和解救的流浪未成年人和流浪乞讨人员及时予以接收。

        但尴尬的是,主动救助常常是找不到救助人员或救助人员只要物资不进站。“流浪人员有一部分是职业乞讨者,不愿意接受救助,认为去站里是浪费了他们‘赚钱’的时间。一些是出来找工作的,认为去救助站离市区太远,不好回来。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人对救助站不了解,有抗拒心理,觉得进去就是被‘关’起来。”戴阿根表示。

        基于救助必须经本人自愿的原则,救助站也没办法采取强硬的手段,只好增加巡查频率,每天夜里去车站、迈皋桥广场、公园等地方巡查,一旦发现有衣物单薄的流浪人员,便送给他们棉衣棉被、方便面等物品。“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真正帮到这些流浪人员,比如帮他们找工作等。”戴阿根说。

        倡议

        救助站还发出倡议,如发现流浪露宿人员需要救助,请引导、劝告其前往市救助管理站求助或与110、市救助管理站(85574995)联系。

        声音

        他们为什么

        不愿去救助站?

        救助站工作人员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让老崔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但昨天,现代快报记者在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一带走访发现,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并不愿意“买救助站的账”。

        小行路一家小店外,一名来自安徽滁州的民工,坐在台阶上望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一言不发。他说,自己是个焊工,但已很久没有找到工作了。他不说自己姓什么,但他说来南京十多年,现在感觉想找份满意的工做,越来越难。

        和老崔一样,这名滁州民工也经常睡在龙翔服饰城外的一个角落里,“我一早就听说有人冻死了。”他说,有10元一晚的集体宿舍可以去住,但里面环境太差,还不如露宿街头。住在街头这事,他不敢和家里人说,“我就等着再挣点钱,买买年货,回家了。

        对于救助站的“避寒邀请”,他轻笑一声:“谁要去那儿?在外面找工作,找到了一天能挣100多。”和他有同样想法的,还有泗洪民工陈师傅,半个多月没有活干,让他有些急。天寒地冻,睡在马路上,又让他有点吃不消。可陈师傅还在坚持着,因为40多岁的他有家要养。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天当被,地当床……习惯了!”在南京,陈师傅有个比自己大十多岁的同伴——同样离家来宁打工的安徽人老陈。老陈说,他们也想睡宾馆,可是工作难找,挣不到钱。再者,打工在外,他们不愿把钱浪费在“享受”上,更不愿把时间耗费在救助站里和来往救助站的路上。(赵书伶 项凤华 付瑞利)     

来源:  现代快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