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救助困难群众 常州形成"大救助"运作格局图
近年来,常州市民政局紧紧围绕“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宗旨,坚持按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确立新思路、运用新手段、开辟新途径、搭建新平台,不断推进社会救助能力建设,探索出一条顺应时代发展、惠及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救助新路子。
拿到了民政发放的救灾救助款,郑陆镇新沟村村委的灾民李元旦在重建家园
兜底困难群众:全市首次统一公布低保标准,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目前,我市各类困难群众一共有10余万人。以低保为核心的社会救助制度,经过多年夯筑,兜底作用显现,特别是最近几年,社会救助整体功能不断增强,基本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今年,全市首次统一公布低保标准,主城区城乡低保标准达到670元/人/月,金坛区、溧阳市均为590元/月,武进区为620元/月,其中,符合条件的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和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按照120%标准领取,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大幅提高。
除此之外,市区低保边缘困难家庭补助标准由1200元/年提高至1500元/年,市区困难群众大病门诊300元提高至500元,住院医疗救助比例由70%提高至80%。
今年1~10月,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居民23479户、40029人,发放保障金1.44亿元,保障人数占户籍总人口的1.09%。
同时,全面完成了城市“三无”、农村五保、孤儿养育等多项提标工作,有效保障了特殊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两项政策出台:社会救助制度,迎来“升级版”的顶层设计
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常州市社会救助实施办法》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意见》,我市的社会救助制度,迎来“升级版”顶层设计。一直以来,我市的社会救助工作是依托早年制定的几个社会救助类文件开展救助。今年2月《江苏省社会救助办法》正式实施,市民政局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及时落地,出台了《常州市社会救助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首次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8项救助作为基本内容,建立了以社会力量参与作为社会救助重要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相比《江苏省社会救助办法》更为完善和明确,构建了我市完整清晰的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其中,临时救助又在8月发布了《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意见》,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是我市社会救助的又一个亮点。
“临时救助制度的建立,是我市社会救助制度的有益补充,能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的作用,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据介绍,临时救助制度最突出的亮点是,对救助的困难程度进行了分类,救助范围得到扩大,救助标准也有所提高,不具有本地户籍但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市民,也可以进行申请。
不久前,患肾病的29岁女孩刘骐成为了临时救助制度的一位受益者。刘骐2012年查出患了肾病,病后一直辞职在家,家里只有父亲一人工作,全家的收入每月大概3000元,属于低保边缘家庭。今年6月,小刘成功换了右肾,但随之而来的是巨额的医药费。“依托临时救助制度,这次我们用足了额度,给他们家临时救助了4000元。”街道民政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新办法出台以前,这样的家庭救助,救助金额只有近千元。
救灾及时响应:为全市323万市民投保,减轻受灾经济损失
今年6月我市遭遇特大暴雨灾害,不少地方受灾情况严重。我市自2013年7月建立的自然灾害综合保险(包括“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及“自然灾害家庭房屋保险”)制度,有效降低了受灾群众的损失。
在郑陆镇新沟村委,灾民李元旦家的新屋正在紧张的重建中。在6月底的暴雨灾害中,他家的老砖房因为年代久远,浸水严重,全部倒塌。
如今,在老屋的不远处,由镇政府、村委会牵头,重新选址,给李元旦一家盖了新屋。才开工10多天,房屋的砖墙已经砌好了。
街道民政科科长王福兴告诉记者,为了保障灾后重建,在暴雨之后,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带着保险公司的人员一同到现场勘查后,共计25万元的救灾救助款拨到了镇里。“其中有一部分是保险赔付款,用于全镇受灾比较严重的贫困家庭。”根据统计,这些救灾救助款,主要用在37户受灾群众的房屋重建修复上。王福兴说,有了这笔救灾救助款,不论是对于基层政府还是受灾户来说,都能减轻不少负担。“我们所有的救灾救助款全部落实到户,有资金不够的地方,村委也会再补贴一点。”
据了解,由常州福彩公益金出资323万元为市区户籍居民投保了“自然灾害综合保险”,根据险种不同,保障对象包含多种。自然灾害家庭房屋保险就是其中之一,据了解,该保险保障对象是常州市区户籍居民在常州市区范围内的自住房。在今年4.28风雹灾和6·16、6·26洪涝灾害灾后重建中,此保险发挥了关键作用。人保财险常州分公司共计赔付1200余万元。
社会救助的“一门受理”,减少求助环节,方便老百姓
一门受理”便民:上接政府下连社区,求助者办事方便少跑腿
我市在全市所有辖(市)区、乡镇(街道)通过现有的基层政府办事大厅、综合服务窗口、社区服务中心等,搭建“一门受理”平台,制定分办、转接流程,及时受理、转办老百姓的求助。在窗口挂牌,明确专人负责受理或转办。该平台实现了上与政府相关部门相连,下与社区服务中心相接,上下贯通,提高效率,让求助者少跑腿还能办成事。
根据省政府部署,自去年7月起,我市在溧阳、新北先期成立全省“救急难”工作试点市(区),今年溧阳市又成为全国“救急难”工作试点市。
我市还率先建立了由民政部门牵头,教育、卫计委、人社、房管等33个部门为成员的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使各成员单位相互合作、有效衔接。
“譬如住房保障,我们从今年10月份开始窗口一门受理,目前已经受理了30户的材料。下一步,将和区民政、区房管、市房管等相关部门进行对接。”茶山街道民政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此之外,住房保障的年审工作也移交到了街道窗口。“老百姓只要负责准备材料,以后的事,就由我们部门之间协同办理。这个窗口就像个插头,困难人群只要来插上插头,至于怎么通电的,他们不用管,减少了求助环节,节约了求助成本。”
显而易见,这种“综合救助”模式,实现了碎片化救助向系统化、集约化救助的转变。
核对平台扩能:引入金融核对功能,低保动态审核贯穿每天
为了更好地开展低保救助工作,市民政局深入完善“常州市社会救助管理服务平台”,严把低保审核关卡,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去年12月10日,我市社会救助管理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这一做法,得到了省民政厅的肯定。省民政厅副厅长章大李批示:常州市把救助管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创新低保核对方法,建立社会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和经济状况核对中心联动机制,实现了低保动态实时管理,请注意总结推广这一做法,进一步提高低保管理的准确度。
今年1至6月,我市共新增低保对象699人、1888人,退保1497户、4042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8333万元。
作为低保审核的“把关口”,今年,市民政局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核对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主要抓好功能方面的拓展,把申请救助对象的金融资产也纳入其中,使核对的内容更全面,让低保审核更公平公正。
近期,核对中心通过对全市69户126名新申请低保的对象进行“核对”,结果显示有15%的家庭不符合申请条件,原因均是“房子、票子、车子”违反了规定,如果这些申请人一旦通过,就会占用本可获得救助人员的机会,有损公平公正。
据统计,自平台运行以来,我市共核查出793户家庭拥有车辆,其中低保新申请家庭53户,在册低保家庭740户;清退低保人员近2000人。
目前,核对中心已实现与人社、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运管处等6家单位进行数据实时交换,与房管、户籍、车管等7家单位进行数据线下交换,正全面推进申请救助家庭金融资产信息查询工作。通过社会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和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互动,对全市的救助对象进行实时动态管理,实现了城乡低保救助精准化,做到了“应保尽保、应调尽调、应退尽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