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推动 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

22.01.2016  12:25

  中国工业报记者 芦丽琴

    

  2015年工信部十件大事中,“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赫然在列。按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4.05万辆,销量33.1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远高于年初很多业内人士预测的20万辆,位居世界第一。

  行业的爆发式增长之下,我国有更多新能源汽车企业进入全球前列。2015年,比亚迪以6.17万辆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超过日产、特斯拉、丰田等品牌,成为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北汽新能源则以2万辆的实销量,成为中国纯电动车销量第一和全球纯电动车销量第四的品牌。

  美丽的产销数据背后,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据笔者统计,2015年仅工信部归口的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就达十多项,分别从新能源汽车技术、财政支持政策、新建电动车企准入资质、公车采购、充电基础设施等方面对新能源汽车予以支持。

  在企业准入层面,2015年3月,工信部发布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划定了锂离子动力蓄电池、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超级电容器企业产能的“最低门槛”;6月,联合发改委发布《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规定新建企业生产产品的范畴、资金规模和融资能力,并要求具备整车试制能力等,从关键零部件和整车方面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财政支持方面,2015年工信部通过发布《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车船车船税优惠政策》、《完善城市公交车成品油价格补助政策》,用“真金白银”的补贴,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此外,诸如《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这样的政策,也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做出示范。

  充电基础设施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2015年,工信部与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国家能源局科技部等部门一起,在京发布新修订的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5项国家标准,为车桩匹配、互联互通做好技术铺垫。

  在这些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新能源汽车的基础技术得以发展,相关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产品逐步成熟,市场上可供用户选择的产品也越来越多,更多的用户开始考虑是否应该买一辆电动车或混合动力汽车。此种情况下,不少新能源车企把“翻倍增长”定为明年的目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16年新能源汽车仍将维持高速增长,销量预计达70万辆左右。

  然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产销量的快速增长,带来的不只是喜悦,还有忧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会长董扬担心,技术不成熟以及安全问题,或将使产业出现不健康的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则指出,新能源汽车在政策补贴的催生之下快速发展,很容易把企业的主要资源吸引到产能扩张上,从而忽略在技术上的前进。

  确实,如同我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7年蝉联世界第一但我们依然不是汽车强国的逻辑一样,“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并不能代表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先人一步。如果摒弃技术积淀和创新能力,单一维度的销量增长并不可赞,反而有可能把企业拉入“跑马圈地、低水平重复建设、杀鸡取卵”的怪圈。

  我们相信,销量高速增长的同时,企业自发性持续投入和创新,实现技术积累和储备,才是政策大力补贴的初衷所在。就像丰田、大众、通用这些跨国巨头那样,不仅当下有成熟的新能源产品,更有前瞻性的技术储备。毕竟,只有为未来20年甚至更久的将来做好规划,才有可能在未来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中拥有话语权。

  还需注意的一点是,走到销量爆发式增长这一步,很多企业可能还停留在“把车完整造出来”的阶段。而新能源汽车作为造福人类未来的系统工程,其安全性和产品品质都值得深究,这就要求我们的车企不仅要拼增长速度,更要拼增长质量,为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提供安全可靠、科学设计、细节考究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总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同一场马拉松,出发时有爆发力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坚持,长时间一步一步的积累、领先,这也是政策补贴的初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