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点单政府供给 苏州姑苏区探索社会治理创新

22.12.2017  21:43

        “井水变清了,又用上井水啦!”几天前,记者走进苏州市姑苏区钮家巷社区,68岁的老居民龚桃珍正从一口老井里打水洗衣服,清澈的井水在清晨的冷风里冒着热气。“井水好,冬天不冻手!”老人对社区搭建的护井自治平台赞不绝口。

        几年前,龚桃珍发动身边的“老苏州”组建一支“护井队”,义务维护辖区内的28口古井老井。让她惊喜的是,这支草根“护井队”被社区自治项目“收编”,并让她担任“古井老井维护”项目共治协商小组组长。他们定期为古井老井清淤,前不久还用项目经费为老井加装井盖,做了统一标牌。

        像“古井老井维护”这样由居民领袖带动建立的自治项目,成为姑苏区探索古城治理创新的一个生动案例。该区正在实施的居民自治项目已达1135个,带动大量居民参与社会治理,一个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初见成效,姑苏区也由此成功入选“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我们的办法是以老百姓需求为导向,推动社会治理资源重心下沉到社区。”姑苏区委书记、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王庆华说,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保护是姑苏区的首要任务,而保护古城千头万绪,很多事都跟老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鸡毛蒜皮”,要真正做好保护文章,就要让老百姓全面主动地参与社会治理。

        作为苏州中心城区,姑苏区空间有限,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人口老龄化严重,公共服务及民生需求压力持续增加。为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姑苏区全面实施民生优先、古城复兴、创新驱动、文化引领“四大战略”,通过创新社会治理,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有更多获得感,进而增强对古城的认同感。

        “传统模式是政府点单、社区供给、居民接受,但因为老百姓是被动接单,虽然各级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效果却不理想,老百姓的实际诉求仍没有得到很好满足。”姑苏区民政局长明岚告诉记者,推行居民自治的项目化,实际上是一场政府为民服务的供给侧改革,通过“项目+”撬动居民自治。两年来,全区有51491位居民参与自治项目化征集,共收集到17693条需求,通过民主评议制度,最终由居民决定要实施哪些项目。

        “项目变成居民‘点单’后,政府服务更贴心,且因为居民有了‘决策权’,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这是姑苏区金阊街道白莲社区书记管莉军的切身感受。但与此同时,管莉军也有压力:居民对政府服务更加信任和依赖,有些诉求社区想分忧却能力有限,尤其是涉及跨部门甚至跨区域管理的“疑难杂症”,往往成为基层治理的“老大难”。为此,今年3月,姑苏区将原17个街道强力合并为8个,重整古城资源,彻底改变原板块“多而散、小而弱”格局,使得街道布局更合理、区街分工更明确、人员编制更精简,社会治理资源重心进一步向基层下沉。

        重新划分治理板块的同时,条线资源也在整合。近日,拙政园片区率先试点综合执法改革,前后只用了不到一周时间,就查封即将开业的近3000平方米“黑农贸市场”。知情者感叹,这事要放在以前,没等有关各方商量好治理方案,“黑农贸市场”可能就已完成招商并大胆营业,再整治可就难了!

        拙政园片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柏翔带记者来到西北街176号,这里是该片区综合执法大队的办公场所,姑苏区将涉及城市管理的市场监管、环保、安监、文化、公安、消防等执法力量全部下放于此。“通过资源下沉、权力下放,街道从只能协调、服务转变为兼具执法权和管理权,很多事情办起来快当多啦!”目前,姑苏区8个板块的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已成功运行半年时间。

        日前,姑苏区委托第三方对全区96个社区进行和谐社区满意度的抽样调查,4758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古城居民对社区总体满意度达94.7%。姑苏区区长、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管委会主任徐刚说,今后工作的主攻方向,是通过补短板来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把历史文化名城这一金字招牌擦得更加亮丽夺目。(陈雨薇 高子媛)

 

来源: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