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买单,给困境儿童传递温暖

08.05.2015  13:00

  定制“关爱套餐”,127名社工呵护201个孩子

  困境儿童如何保护,一直是各地政府面临的难题。全省第一家由政府投入、社会组织全权运营的困境儿童保护组织,用半年多的成功运作,做了有益的探索。

  每天下午5点,十几个孩子放了学,都会欢快地冲进张家港锦丰镇滨江公益坊的二楼教室,一起上课外辅导班。“他们都是镇上的困境儿童。普通家庭的孩子放了学都会被父母送去上一些兴趣班、辅导班,但他们放学后少人问津。”公益坊社工陈晓怡说,兴趣班、辅导班,只是公益坊为这些“特殊”孩子定制的关爱套餐里的一项。

  前年底,张家港锦丰镇启动了一项调查,发现全镇有201个孩子面临各种困境,即便政府给予低保等经济救助,也不能完全解决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情感问题。因此,在“发救济”和“长期跟踪关怀”上,锦丰镇选择了后者。

  去年9月,由镇文化站办公用房改造的“锦丰镇滨江公益坊”正式开园,定位是为全镇的困境孩子服务。镇财政给予公益坊每年20万元工作经费,80万元购买社会组织项目经费。全镇127名持证专业社工一对二跟踪对接,实时掌握孩子近况。

  陈晓怡点开电子档案,201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全部录入其中。

  “这是1号孩子,上高中,母亲患癌症,家庭困难。这个大男孩马上就要高考,所以我们单独为他定制了‘套餐’——联系靠他家近的、价格合适的辅导机构,给他补习功课。”2号孩子是聋儿,3号孩子是留守儿童……孩子的真实姓名由公益坊在后台掌握,保护他们的隐私。

  “保护困境儿童,这是一门新学科:需要专业组织、专业人员、专业社工,长期跟踪帮扶,才能达到效果。”说到这群孩子,锦丰镇副镇长陈卫菊很激动,“孩子们需要什么,心里想什么盼什么,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找谁?这些问题,得有机制化、常态化的解决方案。

  公益坊成立不到一年,逐渐培育了4个社会组织,负责开展不同类型的项目。比如:春天来了,组织孩子们春游、采草莓、放风筝、烧烤。“每个孩子能自选3—5个项目,如才艺培训、学业辅导、户外拓展等。”陈晓怡说。

  “坐上大巴,穿上白色T恤,奔跑在草地上,孩子们尽情撒野,尽情欢笑……”社工们发现,有些孩子没有出过镇,没有坐过大巴,没有吃过烧烤……如何让他们缩小与其他孩子的差距,是公益坊的努力方向。

  前不久,公益坊开发的一个项目在镇上引起很大反响——帮孩子们圆梦。

  “我想要一双溜冰鞋,37码的”“我想要一个拉杆书包”……这些微小的心愿被公益坊通过微信发布出去,很短时间内就被爱心人士一个个认购走。圆梦项目还激起一连串爱心反应:公益坊收到一大批七成新的儿童服装、玩具和文具,这些礼物很受孩子们欢迎。

  美丽工坊、悦读空间、创想天地、知识梦园、滨江梦剧场、蜜时光烘焙……如今,公益坊孵化的社会组织,又开发出很多项目,还被爱心企业“认购”。孩子们春游的视频被拍成微电影《宝贝去哪儿》,项目很快被亿利机械集团认领,资助了2万元,带孩子看世界。艺术创意项目被淮阴建设集团6万元认购,帮孩子开设绘画、舞蹈等艺术培训班。

  对于未来,陈卫菊有自己的打算:“将来,政府资金可能会逐渐退出公益坊。如果公益坊发展成熟,可以通过项目实现企业和社会认捐,自我造血,独立运营。政府负责托底和人才培养。我们还把社工送到香港、广东、上海,学习最先进的社工理念。

  吸收了先进经验,社工们的创意也很出彩。院子里新添一块“开心农场”,种花种菜给孩子们带来很多欢乐。烘焙房的面点师说,孩子们刚开始只知道自己吃,现在社工带着孩子把做好的蛋糕送给镇上80多岁的孤寡老人,送给福利院孤儿。“孩子们明白了,世界上除了接受爱,还有给予爱!

  很多人问:一个镇级政府,为什么要为一小部分困境儿童单独设立机构,投入这么多?陈卫菊每次都爽直地回答:“现在的投入,平均到每个孩子身上,每月才三四百元。但这种政府投入、社会组织跟踪服务的方式,把资金的作用放到最大,远比发几百元救济更有价值。”她希望,这些孩子能感知爱,有健全的人格。长大了,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本报记者唐悦本报通讯员蒋妤

  本报实习生靖裕思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