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税收现代化、扩围营改增、实施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14年,税收领域因为改革而忙碌又充实。
“要通过税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增加税收收入。”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副主任郭晓林表示。这一观点,在1月28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中,找到了有力的佐证。数据显示,2014年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1037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8%,完成了预算目标。这些收入来之不易,既“剔除”营改增过千亿元的减税优惠,还要通过支持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实现可持续的增长。事实证明,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推动经济、税收的良性发展,实现稳增长的目标。
营改增试点企业税负下降
自2012年启动改革,营改增这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税制改革,就因大幅度减税、带动三产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正能量”而备受关注。
2014年,这项改革进展如何?
从总体上来看,减税效果明显。“全年有超过95%的试点纳税人因税制转换带来税负不同程度下降,减税898亿元。”郭晓林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在试点的410万户纳税人中,334万户小规模纳税人,是减税的主要受惠群体。除了试点纳税人以外,原增值税纳税人进项抵扣减税1020亿元,因而2014年营改增合计减税1918亿元,改革效应日益显现。
对于营改增,社会的期待不止停留在减税,更多的是关注其对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过去一年,营改增促进企业通过主辅分离、专业化协作方式,优化业务结构,对第三产业保持稳中有升的势头发挥了积极作用。2014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2%,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广东已有三分之一的纳税人实施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的主辅分离,四分之一的纳税人将部分业务外包给其他公司。
根据国家部署,2015年营改增的范围将扩大到建筑业和不动产、金融保险业、生活服务业。“这些行业将增加800万户试点纳税人,户数是目前的两倍。”郭晓林说,这将带来两大改革难题,一是减税规模增大对税收增长带来影响,二是新增行业的复杂性,导致税务部门工作量大增,规范税收征管非常关键。
“放管结合”提升税收管理水平
“要发展,就不能捆住手脚。”这句话通俗地解释了政府简政放权,对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办事效率,从而进一步激发投资创业潜力,释放市场活力的重要作用。
过去的一年,“放管结合”成为税务部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点和亮点。
2014年2月,税务总局做出大胆尝试,将所有税务行政审批事项的“底数”公布于众,并实行目录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取消审批事项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14年共取消48项税务行政审批。
大力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取消“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核准”审批项目,促使受惠面提高至90%以上,激发了市场活力,释放了改革红利。
如果说行政审批改革是“放开”,那么严打税收违法犯罪、“黑名单”制度及加强发票系统更新等则是“严管”。据了解,2014年全国税务系统加大力度打击税收违法犯罪行为,共入库税款查补收入1722亿元,同比增长21.4%。
税务总局还全面推进纳税信用管理,与21个部委合作,按季推送全国税收“黑名单”信息。如果偷漏税的纳税人进入“黑名单”,将会面临阻止出境、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等“联合惩戒”,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约束。另据了解,发票管理新系统将逐步推广,税务部门可以及时掌握纳税人交易商品流向等情况,不仅有助于防止发票“真票假开”等违法犯罪问题,还能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税收收入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相较于GDP数据,不少经济学家偏爱从税收收入数据的变化来看宏观经济形势。在他们看来,“真金白银”的税收收入更能反映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
这样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2014年,受物价波动特别是PPI影响很大的税收收入,增速逐步趋缓。显然,2014年税收收入8.8%的增速,与前些年两位数的增速相比“逊色”不少。但这张“成绩单”真正的含金量,不只是增速带来的“量”,还有结构优化提升的“质”。
“税收收入的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8%和9.9%,二产税收占比46.3%,三产税收占比53.5%。”税务总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王陆进告诉《经济日报》记者。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行业税收增长快于传统行业。“就第二产业内部来看,科技含量较高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税收分别增长14.2%和15.9%,而传统制造业中的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速均放缓。”王陆进介绍说。第三产业中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行业更是得到快速发展。比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税收增长11.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税收增长20.4%。
“2015年,税收收入将延续2014年平稳增长态势。”王陆进表示,税务部门将继续坚持组织收入原则,严格依法征税,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改革红利释放 税收“量”“质”齐升 -
南京11:01 29.01.2015 中小企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