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携手改造,黄河故道能否成“精品果长廊”?
江苏是果品消费大省,全省280万亩果树生产的果品远远满足不了省内旺盛的需求,市场果品半数以上来自省外或国外。如何加快提升果品产业化水平?江苏长江果品产业研究院前不久先后两次重点对徐州丰县和沛县境内黄河故道果蔬产业现状开展了现场调研。调查发现,全长496公里、横跨徐宿淮盐四市的黄河故道地区依然是我省的一条“贫困带”,但这里的自然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果蔬产业的发展,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开发潜力巨大。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品种单一,成熟期过于集中,产后商品化处理和深加工严重不足,果品的品牌营销缺失,果品生产与休闲旅游产业的联系、与文化产业的结盟缺少有机的整合,等等,必须推进全程产业化,以创新的理念发展果品产业。
研究院院长陈志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果品产业化程度较低,目前还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比如说,果品产业链里面的流通环节决定应该种植的品种,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正常现象应该是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来种植什么样的品种,且消费者对果品全程生产拥有知情权,可与生产者没有阻碍地见面。因此,我国的果品产业供给侧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如何加强果品生产者与消费者沟通,更好地引导生产和消费?记者在研究院看到一种神奇的测试糖,共有15种口味即15颗糖,分酸度3档、甜度5档,每颗糖的包装上都有对位的详细参数,消费者只要用嘴巴含一下,就能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风味,购买果品时可以根据自己喜好的口味来购买。陈志石说:“据我们做的调查测试,消费者喜爱的不一定是高甜度、低酸度的口味,而目前生产者盲目追求高甜度低酸度果品品种,这是一种认识误区,根源就在于生产者与消费者缺少沟通。有了这种测试糖,我们就可以利用测试调查数据,引导果农调整品种结构,并在收获的时候按照酸、脆、甜、香不同的参数标准分类归档,同时更好地指导消费者购买合适的果品。”目前,该研究院研发的这一技术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精品果、品牌果的生产离不开高素质的生产者。研究院接连推出多层次培养培训果业人才的新举措: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开设分院,开展联合培训,既帮助该校学员实现双证毕业,也提高了果品产业领域的生产者水平;选取一批影响力大、且为不同生产经营主体的果园作为挂牌对象,目前已授牌4家;研究院还组织省农委、省农学会、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对连云港市农委组织的当地50名果品种植户、加工企业代表,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
围绕我省黄河故道地区果品产业改造提升,研究院还在筹办几件实事:组建江苏果品产业协会,引导省内果蔬专业合作社、果品生产经营龙头企业、批发市场、果蔬电商合作,有效避免恶性竞争,促进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联合果品经营龙头企业创办果品旗舰店,联合苏果探索果蔬生鲜店中店,整合南京市区水果店实现连锁化、社区化、网络化;发展果篮子电商,运用电商平台连接上下游,保证整个系统高效合理运作;借鉴台湾的经验打造精品果吧,让消费者在更加宜人的氛围中品尝各种各样的水果,以果品为媒,举办果品摄影展、文化展和书法展,实现果品和文化产业的融合;组建专家委员会,通过调研掌握现状、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利用专家影响力形成有问题导向、引起政府关注的产业报告。
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江苏长江果品产业研究院顾问牛宜生说:“我省黄河故道地区蕴含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土地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培育苹果、梨等传统大宗果品以及樱桃、草莓等应时鲜果以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发潜力巨大。只要加强产学研合作,用现代科技和现代理念加以改造提升,黄河故道贫困带一定能变成一条精品果长廊和休闲观光农业带,带动更多果农尽快脱贫致富。”
本报记者 邹建丰
编辑: 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