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呼唤更多“微创新”
11月14日讯 13日人民日报报道,今年10月起,南京市对五类养老服务对象实行新的服务补助政策。子女亲属愿意在家照顾这些老人,每月可领取政府发给的300元或400元的服务费。
同日,扬子晚报报道,江苏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将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即“减税养老”。如果一个人拿出更多收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他将有更多的个税可以延缓到几十年后缴纳。
近来,江苏各地改善民生推出许多创新举措。它们都不属于推倒重来、另立炉灶的“重大创新”,而是在原有制度、政策和举措的基础上进行微调或改善,可以说是“微创新”。以前,南京对五类养老服务对象的补助只发给社会护理员,而现在也可发给家人“护理员”,便是如此微创新。
改善民生、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应热情鼓励、积极推广微创新。这类微创新多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源自基层管理者的切身体会和实际摸索,很接地气。南京市民政局调查发现,“五类老人”的子女起早贪黑打工,没时间和精力照顾父母,心中有愧。而政府用购买服务照顾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钱“聘用”其子女,让他们在家尽孝心,很有人情味,收效可能会更好。
我们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但改善民生的大创新,往往都是在许多渐进和局部的微创新基础上,由量变积累而发生的。民生的不断改善和社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政府是否具有持续微创新的激情和能力。
创新允许试错,需要经受实践和时间的检验,而由一个个微创新入手来改善民生,分阶段和分步骤探索新路子,可大大减少试错成本。以往有些“运动式”“指令式”“大创新”往往伤筋动骨,却难有收效,甚至劳民伤财,要引以为戒。
重视民生改善中的微创新,有利于鼓励更多人开动脑筋,从身边做起,从小处做起。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只要真正贴近百姓诉求,不断有微创新,不断有微进步,哪怕只有微收获,都应得到鼓励和支持。(顾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