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聚焦扬大支教公益团队 打造“马背上的课堂”
向黔南大山深处挺进。央视截屏
给孩子们上科普课。
教孩子们唱歌。
扬州网讯(张运董鑫)昨天是第30个国际志愿者日,央视新闻频道以“智力公益让梦想开花”为题,聚焦扬州大学“益往黔行”公益团队在贵州黔南大山深处为山里娃建立马背上的“第二课堂”的支教故事。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视频里,扬州大学的公益团队正在向贵州黔南的大山深处挺进。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马场镇,交通闭塞、信息滞后,马匹是通往山外的唯一交通工具。寨子里87名学生,只有两名代课老师,虽然只开设语文和数学,但每个年级两天才能排上一次课。
记者昨天联系上扬州大学“益往黔行”公益团队队长陈晨。她告诉记者,2013年3月,团队第一次走进山区。他们发现这里的很多孩子从未走出过大山,没见过高楼大厦、摩天轮、洋娃娃,没见过飞机、火车、轮船,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可乐、薯片、肯德基…他们对于外面世界的了解,仅仅来自课本和老师的讲解,但看到外面世界的渴求比任何人都强烈。
被山区现状以及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所打动,团队在马背上建立了“第二课堂”,每月定期上山,为孩子们讲述山外的故事。为了帮助筹备教学器材,他们发动远方的老师同学,大家通过义卖、义演甚至是捡废品等方式筹措支教费用。有人甚至拿出自己的全部奖学金结对资助山里的孩子。
“马背上的第二课堂”建立以后,一有时间,支教队员们就奔波于山里山外。道路崎岖,他们跋山涉水,一路汗水,一路高歌,有好几次,几乎贴着山崖边缘往上走,脚下就是万丈深渊。指南针、投影仪……在支教团的带动和影响下,他们已累计为山区筹集了二十余万元公益物资,援建了图书室、厕所、体育室等一大批教学设施,为山区输送了二十余名支教老师和医疗卫生、科技帮扶等志愿者。
为了帮助这里的孩子,团队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当地文化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公益课程。比如针对留守儿童,开发了“创艺家”手工创作公益课程和萌蒙绘“儿童品德教育立体化绘本”,通过艺术治疗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队员们发挥专业优势,建立了“诊聊室”,由医学和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守护孩子们的成长过程。
针对山区教学设施匮乏,尤其是科普知识缺乏的现状,团队组建了一个科普实验室,给孩子们讲述一些基本的科普知识。团队还和当地的老师和民俗传人,一起在学校编排芦笙舞,帮组传承这里的非物质文化。“益往黔行”公益团队和孩子们组建的这支芦笙舞队,也是该地区这一支苗系的最后一支芦笙舞传承队伍。
“我们为孩子们做的还远远不够,但看到他们的一点点变化,我们觉得很满足。”陈晨表示,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山区的留守儿童,为孩子们飞出大山的梦插上一双翅膀。